近年来,靖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全面加强机关党建工作,深入推行“创建一流党建氛围,巧切入;形成一批方法制度,压邪气;制定一套考核办法,明事理;下达一份任务清单,强责任;探索一批实用技术,统全程;研推一批新型机具,补短板;建立一支‘高清’队伍,促修身;推出一个典型模范,扬正气”的“八个一”工作新机制。
压邪气——形成一批方法制度
在强化机关党建、日常建章立制工作中,逐步形成了《站长职责》《办公室职责》《廉政建设制度》《首问责任制度》等一套具体管用、行之有效的机关工作管理制度,尤其在《学习制度》的制定上,印制了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笔记,明确领导小组,制定了详实的学习计划,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学习有规划、检查有记录。
今年,该站共组织集体学习30余次、领导干部讲党课18次、召开全体党员会议4次、支委会10次、党小组会议12次,每个党员干部写心得体会2篇、摘抄笔记1.5万字以上。同时,创新性地制定了《参加会议制度》,领导带头示范,将参加的各类会议情况以书面形式及时如实向全体干部汇报,确保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个党员干部,抓到手上,落实到实际。
强责任——下达一份任务清单
要从严治党,就要从落实好每个党员干部的责任抓起。该站根据工作任务,与每个党员干部签定了《党员干部责任承诺书》。在日常工作中,严格对照责任书的承诺,随时进行督促检查,对于发展存在问题的,及时提醒谈话,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中,保护好每个党员干部。在具体管理中,该站提出“开会+不落实=零、布置工作+不检查=零、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落实”的日常工作三个基本公式,领导干部以上率下,率先垂范。
在年度工作中,该站在年初制定好工作方案,做到年年有目标、岁岁抓落实。2012年4月,面对单位经费紧缺、办公环境薄弱的问题,该站积极向市财政局争取资金15万元,美化了办公环境,绿化了办公场所,增设了办公设施。2013年,在海则滩镇海则滩村建立了2000亩的陕西省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园区;同年9月27日,全省马铃薯全程机械化作业现场会在靖边召开,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普遍认可。2014年,该站探索创新开展靖边县玉米马铃薯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新模式,在海则滩村种植用于毛乌素沙漠边缘防沙固沙的冬小麦生态工程示范田500亩,在“人民网”获得关注。2015年6月,由该站主要负责人张毅牵头主导,与位于靖边县宁条梁镇柳桂湾村的靖边县丰硕农机制造厂共同成功研发出“一次性挖掘式回收残膜回收机”,专门用于薄膜种植的残膜回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先后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认证,现已批准推广。2016年,根据全省“党建提升年”总要求,全面深入推进机关党建工作。2017年,该站将实现日常工作电子化管理。
统全程——探索一批实用技术
2014年,该站探索实行适用于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区“玉米马铃薯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新模式,当年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示范面积近2万亩,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得到了省项目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吸引省市主流电视、网络媒体进行了立体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宽幅度的集中规模报道报道。该项目现技术条件现已成熟,择时将开始大面积推广。
2015年,国家农业部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补助项目在靖边首次实施。在项目动员宣传阶段,该站针对因玉米残茬、地膜无法及时清除,影响深松项目的具体实施,大胆创新,将机械化残膜清理、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机械化覆膜施肥播种有机整合,建立旱作玉米集成技术新模式,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简化田间作业环节,降低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当年在全县推广示范面积4万多亩,节本增收效果显著,加快了该县创建“全国农机示范县”步伐。
补短板——研推一批新型机具
地膜玉米在靖边县近三十年的推广种植中,受到了农民的青睐。但因传统的手工劳作无法将残膜彻底清理,日积月累,造成农村耕地土壤“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导致农作物产量逐渐下降,直至耕地荒废。该站从治理农村耕地生态环境出发,今年在全县重点推广 “一次性回收残膜回收机”25部,拉开了该县农村耕地告别“白色污染”的历史序幕。同时,帮助宁条梁镇农业新型机械试验推广户刘志瑞完善“玉米覆膜播种一体机”,试验从根本上解决地膜玉米在膜下种植中出现的缺苗、地膜铺设质量不高、影响玉米产量和农民增收的技术难题。
在身边党员“标杆”张毅的引领下,农机推广这只“小船”在4年多来以创新农机推广为突破口,以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和创建全国农机示范县和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为目标,补齐短板、丰富载体,高效“航行”、安全“着陆”, 努力让“小船”变成“巨轮”,推进全县农机推广事业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又好又快发展。(魏苗荣 通讯员 张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