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塞上靖边处处流淌着动人的红色。从静态摆放的“两学一做”宣传牌到动态的红色电影放映队,从党员“六五卡”分类管理到成立党员便民服务队,从上墙的党建制度到党建催发生产力,靖边用实际行动给党争光,为党增彩。
今年以来,靖边县把“农村创强”作为一项固本工程,通过思想建党、制度管党、人才强党、服务优党,全面提升基层党建,红色的旗帜在塞上靖边高高飘扬。
“党员不学习容易走偏路”
“对党忠诚担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学习起模范,引导群众谋发展;‘两学一做’要领会,党性本色永不褪。”这是天赐湾镇三胜村75岁的农民党员刘世歧在日记本里写的一段小诗。刘世歧从16岁开始坚持写日记、写诗直到今天。他写政策、写变化、写心得、写模范……本子整整摞满几大箱,连纸烟盒上都写得密密麻麻。
刘世歧说这些“打油诗”都是有感而发,是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党员不学习,就不能正确执行党的政策路线,就容易走偏路。”
一花独放不是春。靖边不断涌现出优秀党员的新标杆,有把党务党章编成陕北快板的奥增业,有把党章当“充电宝”学习的中山涧农民党员,有87岁还不忘交党费的老人杨汉义……他们通过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党的忠诚、对党性的自我锤炼。同时,靖边县广电局成立红色电影放映队,深入农村社区放映400场次红色电影,激发党员群众爱国爱党热情;黄蒿界镇庙湾村开办党员“夜校”,加强党性修养;杨桥畔镇九里滩村开办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方便党员交流学习;各乡镇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靖边大地处处掀起学习的热潮,思想建党的号角在广大农村全面吹响。
“为群众服务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在一个阳光正好的早晨,大山脚下,面对鲜红的党旗,天赐湾镇所有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并根据党员的特长、年龄、身份,成立俏婆姨宣传队、大学生村官服务队等6支队伍。这6支党员服务队各显神通,定期开展活动,全方位服务群众。
银湾村9岁的王嘉熙和姐姐王嘉荣学习成绩差,母亲张海莉不识字,丈夫又离世,孩子作业不会做,母女三人不知急得哭了多少次。大学生村官服务队的何万霞了解情况后,每周一、三、五和周末两天定期为两个孩子免费辅导功课,现在两个孩子学习成绩进步了不少。张海莉感激地说:“全凭来了识字又热心的大学生村官,穷人家娃娃看到了希望。”两年来,何万霞和其他的大学生村官共辅导了村里70名留守儿童,为山里的留守儿童点亮了美好的未来。“能服务群众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只要孩子们需要,我们就会坚持下去。”何万霞坚定地说。
只要群众需要,服务没有大小。靖边席麻湾镇闫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李佳佳将原来废弃的学校重新利用起来,自己垫资开办幼儿园及小学,让孩子们实现就近上学;中山涧镇各村均设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点,开创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新模式;东坑镇陆家山村、天赐湾镇杨渠村设立日间照料中心,照顾孤寡老人;杨桥畔镇杨一村设立党员“顺风车”,义务搭载群众进城办事……在服务群众的路上,靖边一直在探索努力,截至目前,该县各乡镇均成立了党员便民服务队,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党员管理好了,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以前开会党员叫不来,一部分党员经常不参加组织生活,很多工作没办法落实,自从有了‘六色卡’管理和党员积分制,党员们好管理了,工作也顺利开展了。”张家畔街道办事处张家畔村的村官薛慧贤深有感触地说。张家畔村属于城中村,该村根据党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区分层次、区分对象,实施党员“六色卡”管理,其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类别的党员,比如绿色卡片代表青年党员,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主要是做好政策宣传和发展规划,并列为村干部后备力量;积分制是将党员必须履行的各项义务进行量化管理,年底正负相加,对于不及格的一律按照不合格党员处置。按照这一模式,靖边已处置了9名不合格党员。
在有效的管理模式下,张家畔村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先后发展了16处经济实体,呈现出了“支部强、民心聚、产业兴、增收快”的局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党建管理上,靖边探索出了黄蒿界镇党员二维码扫描管理制、天赐湾便民服务中心“一站一户一平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杨桥畔镇杨一村“星光工程”承诺践诺制等典型模式。该县通过这些党支部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坐班制、积分制、承诺制、党员固定日活动制、党员提醒制、志愿服务制、结对帮扶制、党员定期体检制、党员定期评议制、“四议两公开”等十项基本管理制度,真正为“农村创强”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