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摊贩、顾客都说好
前天晚上9点40左右,一辆喷涂有“市容管理”字样的皮卡车,停在靖边县县中心的原县汽车站广场一侧的市政道路上。在没开暖风的车内,坐在驾驶座位置的靖边县市容市貌管理所的一名工作人员用力裹了裹身上的大衣,对身旁的同事说:“还有20分钟就下班了吧。”在零下15摄氏度的低温下,同样冻得鼻尖通红的同事一边朝手上呵着热气,一边回答道:“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今天这十几个小时总算是又快熬过去了。唉,还是那段时间好,又轻松,还不用老挨骂。”
两个小时后,之前这辆城管执法车停留的位置及前后很长一段行车道,已被10多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和装载着简单炊具的三轮车迅速占据。在一个经营羊杂、羊蹄、羊头等吃食的帐篷内,一位客人大口“对付”着面前的一碗羊杂,还不忘和老板闲聊:“10点我路过这里,还没看见一个摆摊的。”老板笑着回应:“城管查得严,现在我们都是在10点等他们下班以后再出摊。”“我记得有次来靖边出差,夜市早早就摆出来了,吃的东西很齐全,还显得挺整洁、规范,那多好。”顾客说,“是啊,那段时间确实是我摆夜市十几年来最舒服的时候,每天按时出摊、收摊,也不用担心城管来查,真是好。”听得出来,老板也很怀念“那段时间”。
让城管、摊贩、顾客同时念念不忘的“那段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又是什么样的?
“马路夜市”:一次成功却短暂的尝试
“那段时间”是自那些常常被冠以“占道经营”的摊贩出现在靖边街头以来,最规范也最有规矩的三个月。摊贩们的生活变得很有“规律”:晚上7点出门,8点出摊,地点就在位于靖边县城中心北大街一段长约200米的市政公路的路面上。在晚上夜市营业的时间里,马路的两端封闭,禁止车辆进入,路面铺上厚厚的油布,防止油污造成污染。统一定制的快餐车及桌椅板凳一字排开,整齐有序。临时开张的“马路夜市”,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夜市食物的所有需求。
凌晨三点,“马路夜市”营业结束,还会有专门的人员将油布卷起,并对现场进行打扫。很短的时间内,这条市政道路就迅速恢复了干净、整洁。有靖边市民在百度贴吧上这样留言:“7点直接封路,成为夜市步行街,牛翻天了,好有大城市的感觉。刚刚吃完,真不错!”最后还加上了一个大大的笑脸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满意和满足。
之前因为流动性太大,这些流动食品摊点的食品安全几乎游离于监管之外。而在“那段时间”里,摊贩们经营的时间、地点都固定了,食品监管这个老大难问题也有了改观。靖边县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按照规定,上门为这些经营者们办理健康证,并不定时地对其所售食品进行抽检。
“城管轻松了、摊贩安心了、顾客方便了,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说,这样的管理模式得到的好评要远多于差评。”靖边县市容市貌管理所所长任志宇说。
虽然称得上成功,但却并没有能长久坚持下来。因为市政工程建设等综合因素,上述这种管理模式在运行了短短的三个月之后就无疾而终。
城管人心里的遗憾
城市发展到现在,城管和摊贩之间的故事,经常会有新的、够分量的“戏码”上演,并常常被演绎得扑朔迷离。而对于自大学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城管工作,至今已整整二十年的任志宇来说,如何改变目前这种局面,是他平时琢磨最多的事。一次去桂林旅游时,任志宇发现,每到晚上车流减少后,桂林市中心一座大型广场一侧一条宽阔的市政道路就会被半幅封闭,经过简单准备,很快就变身成为一条集小吃、特色产品销售的“马路夜市”。在桂林看到的景象给了任志宇极大的启示,回来后,他在对照靖边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草拟了一份旨在规范城市摊贩经营行为的实施办法,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于2013年5月开始筹备,7月正式实施。
一段附近没有大型居民小区,且在整个城市的市政交通体系中可被替代的市政道路,加上一套在管理部门的引导下摊贩自治的管理办法,就构成了靖边县“马路夜市”的基础。“我们将那些打了很多年交道的‘老朋友’们集中起来,告知他们被允许摆摊的时间、地点以及在市容环境方面的相关要求。由他们自主选出管理者,制定管理办法并议定所需缴纳的卫生清洁等费用。这个钱是直接交到管理者手中,我们只负责监督他们的经营行为是否达到要求,并不与摊贩间发生任何直接关系和经济往来。”任志宇说,“城市管理是为居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必须,但对于一些商贩来说,这样的经营模式也是他们生存的必须。既然都是必须,那最终的解决办法就该是寻求两者的共存。虽然因为一些原因,这一做法没能继续下来,令人遗憾。但在我看来,它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