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 外媒看靖边 / 正文

靖边创建首家农耕民俗博物馆

来源:榆林网—榆林日报 发布时间:2015-06-08 16:15 作者:曹晔

24

靖边五小的孩子们在参观农耕民俗博物馆。

25

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刘名山都在倒腾他的宝贝。

暗沉的粗碗已经开了几个裂缝还舍不得扔掉,而是用泥巴把破损的裂缝糊起来继续使用,为了不让它漏水,从此洗碗的时候只洗里侧;羊皮袄的大衣从穿上那天开始就百般留心不能弄脏领口,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干洗,尽管是有钱人的专属,年头久了也变得脏兮兮不再讲究;用石油点灯显然太过昂贵,为了过日子,人们自己创造出一种麻油灯,暗黑的长夜从此被红豆大的微光照亮,心灵手巧的妇女们飞针走线做出了一双双让男人们踏地有声的千层布鞋,一针一线满浸着苦难与幸福;那个年代的妇女穿的鞋还没有男人的半个手掌长,那个年代没有打火机人们取火的工具叫火镰,那个年代缝衣服用的线是用羊毛经过捻线车手工捻成的……在刘名山自办的农耕民俗博物馆里,点点滴滴渗透了一个世纪的民俗与乡愁。

这是靖边县首家由个人创办的农耕民俗“博物馆”。光线昏暗的四间老旧房屋内,2000多件上世纪的农具、瓷器、餐具、柳具、手艺工具等生产生活器具拥挤在各个角落,骄傲地迎接现代人的检阅。据博物馆的主人刘名山说,这些馆藏物品是他历经3年多时间从陕西、宁夏、内蒙古3省区的40多个村庄购买收集的,好多物品在民间已失传、流失。

为了创建该馆,刘名山花费了多年积蓄的20多万元,却免费向全县青少年学生及社会群众开放。他说他只是想通过个人的行动,使孩子们在参观中接受教育,不忘过去。“我想让现在的孩子们知道,虽然过去的生产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简陋,但我们的先辈依然乐观地生活着,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无价的财富。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万分珍惜我们美好幸福的生活,并树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

网络编辑:张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