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 外媒看靖边 / 正文

靖边93岁老人治沙造林4.5万亩

来源:榆林日报 发布时间:2014-11-10 16:59 作者:苏彩云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榆林市属于风沙草滩区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连接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各种资源的长期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与之相呼应的,榆林不仅有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等闻名全国的治沙带头人,也涌现出了一批在各领域为榆林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先进典型人物。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生态文明-我们在行动”主题宣传报道,推广我市先进典型人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做法、新成效。

“1984年我从广播上听到国家鼓励个人承包沙地种树,就承包了村上30多里外的4.5万亩荒地,发动全家人植树造林。”今年93岁的郭成旺老人依旧耳聪目明,他条理清晰地向记者娓娓讲述了发生在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的治沙故事。30年来,他带领着家人植树造林4.5万亩,使当地林草覆盖率达到80%以上。

植树造林只为抵挡沙漠进犯

靖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结合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沙侵害严重,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话说就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土地被沙压,庄稼受沙害”。如今,随着各项治沙造林工作的展开,曾经“人退沙进”最为严重的陕北沙化地区实现了绿“锁”沙“喉”、人进沙退的“逆转”。

从靖边县东坑镇毛团村出发,往东是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的林地,往北30多里是93岁老人郭成旺的林地。在林地放眼望去满眼尽是绿色,与当年的“黄尘蔽日、寸草难生”的景象大相径庭。

采访郭成旺当天恰好是雨天,记者一路打听,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老人的家,家门口4棵郁郁葱葱的松树甚是惹眼。郭成旺与大多数陕北老汉并无两样,戴着圆帽,穿着旧布鞋,虽已93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说话底气十足。

郭成旺说,1984年自己60多岁,正好是有力气的时候,就承包林地开始了种树生涯。说起造林初衷,老人表示:“一来,我本身是护林人,知道造林的用处;二来,风沙太厉害,全家生火做饭没柴烧,洗衣洗脸没水用,地里玉米被沙毁,实在太苦,治沙就成了当时最当紧的事。”

全家人齐动员敢把荒漠变绿洲

1985年,郭成旺拿着全部积蓄1200元和筹集到的4000元跑遍了全县8个林场,买下5万株树苗开始向荒沙进军。“当时村子30里外的这片沙地什么都不长,沙鼠满地跑,人走几步就得停下来倒鞋里的沙子。”郭成旺说。

从村里到林地来回要走4小时,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铁锹,拿着斧子,背着树苗、干粮和水,一干就是一天。郭成旺带领家人早出晚归,风雪无阻。在别人看来沙漠里没有水和养分,树根本无法成活,治沙只是郭成旺的一厢情愿。面对嘲笑,老人依旧坚守在沙漠中造林,并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直到1992年,他在沙地中心盖了几间房子,从此与老伴坚守沙漠腹地,把自己的后半生与树木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近两年,老人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林地就由孙子郭建军照料。“你一定要去林地看看,到处都是树,尤其是杨树,栽下去后自己生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栽一棵就可以长出很多棵来。”说到这儿时,老人不由得一笑,两颊越发红润光泽。

树就是留给后辈们最大的财富

去林地的路上,郭成旺一路说着与树和造林有关的事。“这雨下得好,对树好。”“现在的毛团村很少看到满山黄沙了。”“我的林地满山是树,还长出很多草。”到林地时,他自豪地说:“这就是我的林地,基本没荒漠了吧。”蜿蜒的土路两旁尽是宜人的秋色,完全想象不到当年的情景。如今,这片东西7公里、南北5.5公里的林子,由19岁起就跟着爷爷造林的郭建军管理,已43岁的郭建军把心血全部用在了林地上,打理好这片林地是他毕生的追求。

郭成旺最早栽下的那棵杨树在雨中越发挺拔。那几间旧房里还放着郭成旺的被褥,只是自2012年政府新建房子后就再没去住过。“林子造起来了,老房子也成危房了。”郭建军说,如今有了新房,可是这里依旧没水没电,生活条件改变并不是很大。

郭成旺造林的事迹受到了全国、省、市的多次表彰奖励。30年间,从人拉驴驮、引水拉沙到飞播造林、机械灌溉,榆林造林绿化走过了极其艰辛的历程。30年来,郭成旺带领家人植树造林4.5万亩,使当地林草覆盖率达80%以上。“树就是我留给子孙后辈的最大财富。”郭成旺说。

网络编辑:张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