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 外媒看靖边 / 正文

靖边小米进京城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中国质量报 发布时间:2014-01-06 16:29 作者:王梅
      听着高亢激昂的信天游,喝一口漂浮着米脂油、香甜无比小米粥,是走到陕西靖边县的一大享受。每逢这里小米成熟之际,各地游客、商家穿梭在田间地头,或畅游观光、或洽谈商贸,呈现出一派热络景象。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地处毛乌素沙地的南缘。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谷类作物生长。靖边县种植小米历史也比较早,清光绪年间纂修的《靖边县志》内记载“谷多秋禾,麦有大麦、小麦、青稞而燕麦最多,梁有软、硬糜,稷最多。当地产小米籽粒饱满,干物质含量高,营养独特,风味俱佳,已成为当地馈赠亲友的佳品之一。
      当地种植小米历史悠久,汉朝时《右书》上有“沃野千里谷稼既殿”的记载。在1986年编写的《靖边县农业志》中记载,上世纪80年代,靖边小米种植面积居粮食作物的第三位,产量居第二位(单位面积产量86.9公斤),小米品种有40多种。
      作为陕西小米主产区之一,“十一五”以来,该县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确立了以小米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改良品种、标准栽培、打造品牌、效益优先”的原则,采取行政推动、政策拉动、典型带动、科技助动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大力发展小米产业,奠定了靖边小米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多年来一直从事小米种植的靖边县龙跃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玉金切身体会到从“小农”到产业大户再到负责人的身份转换。在2001年以前,他还是在自家承包的0.3公顷地上种植小米,“说心里话,那个时候种小米,心里也没底,就是养家糊口,后来看市场还行就扩大规模”。张玉金说。现如今,张玉金已注册成立了的龙跃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一同致富。
      像张玉金这样的种植户在靖边县还有很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小米产业不断完善,每年种植面积基本保持在2000公顷左右,占全县小杂粮播种面积的20%,总产值1150万元左右。截至2012年,全县成立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有197家。已建成年加工能力在300万公斤以上的小米加工包装销售企业两家。采访中,记者感受最多的就是农户从小米中得到了实惠,而这也得益于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当地小米产业,在靖边县质监局的提议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靖边小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工作领导小组,并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地标产品的申请。前不久,靖边小米正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近年来,靖边县大力推广小米科学管理技术,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了小米产业化建设步伐。培养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协会、靖边小米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为靖边小米的销售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目前,全县实现了小米生产经营效益从追求数量规模型,向质量综合效益型转变;经营方式从过去仅靠农户单打独斗、自产自销的封闭型经营,向规模化、基地化转变。
      据了解,前不久北京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考察组在靖边县考察验收农产品供应保障基地建设管理工作后,与靖边县政府签订了《农产品供应保障基地合作协议》。靖边县由此成为陕西首家农产品供应保障进京的县。色泽金黄的靖边小米成了名符其实的致富“金元宝”。《中国质量报》
网络编辑:张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