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节前一天,小雨淅淅沥沥,40岁的李英穿戴整齐,从靖边出发来到榆林市殡仪馆,“看望”长眠于此的13岁小儿子李佳鹏。
阳光懂事、聪明活泼……在“没什么文化”的李英眼里,儿子身上有很多亮眼“标签”,家里挂满奖状的墙一直都是他的骄傲。如今,作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者,儿子依然是他的骄傲。
“儿子,爸爸来看你了。”瘦小的李英用手一遍遍重复擦拭着儿子的遗照,轻轻地把提前准备好的零食放在骨灰盒旁,沉默着,思考着。他低着头轻声说:“佳鹏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我做不到。”
时光倒回2020年11月,翻开了李英放在心底的“黑色记忆”。
一天,李佳鹏在课间突感头痛欲裂,随后被诊断出右侧枕叶恶性肿瘤。“当时觉得天都要塌了!哪怕砸锅卖铁,我们也会全力以赴救治。”家住靖边县东坑镇陆家山村的李英夫妇平时以打零工供两个儿子上学,家里并没有什么积蓄,但他们对孩子的爱却一点也不少。
靖边县人民医院、唐都医院、西安城北医院……确诊2年来,李英夫妇带着小佳鹏到处积极治疗,吃住都在医院,每天都期待着奇迹的发生。遗憾的是,孩子的病情每况愈下,夫妻俩的眼神也越来越黯淡。
“孩子躺在病床上转个身都会导致头痛欲裂,但他非常懂事,还总反过来安慰我……”2021年,为了寻找更多治疗的办法,濒临崩溃的佳鹏妈妈钱乃辽加入了脑胶质瘤患儿家属群,也头一次了解到器官捐献,“有人分享孩子因病去世后选择器官捐献,让我感触很大。”
可钱乃辽却不曾想到,儿子心中也早有安排。
“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你的话,妈妈一定很难过吧,能不能把我的器官捐出去,书上说这样我就可以永远陪伴爸爸妈妈了……”面对病痛一天天的折磨,小佳鹏开始劝说妈妈自己想捐献器官挽救更多生命。
“在陕北,做这个决定意味着不能入祖坟,我们没办法接受。” 可当病情再度恶化时,小佳鹏的坚持换来了父母的理解,“孩子的心脏随时可能骤停,这是孩子的决定,我们想帮他完成最后的心愿……”
2022年12月12日,这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天。
悲痛中,李英夫妇郑重签下器官捐献协议,在省红十字会、西安交大一附院协调员的见证下,这名13岁的榆林少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义无反顾加入“生命接力”——无偿捐献出自己的心脏、肺脏、肝脏、双肾、眼角膜等器官,帮助7名濒临绝望的患者重获“新生”。
手术室外,钱乃辽嚎啕大哭,李英紧紧拉着爱人的手,泪流满面。
“我们能感受到移植手术过程中的残酷,很心痛、也很不舍。虽然孩子走了,可是他的生命在7个陌生人身上延续……”李英告诉记者,在人言可畏的农村,器官捐献的决定需要承受家族、外人的质疑和不理解,“到现在也有人对我们指指点点,但我们从不后悔。”
这个年幼的孩子,也是榆林市第3例人体器官捐献者。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也不了解人体器官捐献,佳鹏小小年龄心怀大爱,有莫大的勇气,让人非常感动。”靖边县红十字会器官协调员李文春坦言,不少群众对器官捐献和移植工作缺乏科学认识,捐献资源当前并不能满足救治病人的需求。
如果生死之间有一条河流,那器官协调员就是“生命摆渡人”。
“家属决定着器官捐献成功与否的关键,他们承受着亲人逝去的痛,更承受着各种不理解,希望大家能关注这个贫困却充满大爱的家庭,让小佳鹏的奉献精神一直传递下去。”李文春说。
当前,靖边县追授李佳鹏“靖边县学习标兵”“靖边道德模范”“靖边好人”等荣誉称号。这个勇敢的少年,手持生命的接力棒留下“生命礼物”,温暖了整个“驼城”。
“佳鹏总说,再穷也不能穷志气。我们很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会尽最大的能力回馈大家。”因为给孩子治病,这个有爱的家庭当前还背负着几十万元债务,但李英夫妇却并没因此退缩,“过几年想把孩子的骨灰撒向大海,让他乘风破浪,看看外面的世界。”
人体器官捐献是器官移植的重要来源,更是人与人之间最温暖的生命桥梁。截至目前,我省人体器官捐献累计登记20.8万余人,实现器官捐献1760例,遗体捐献357例,角膜捐献1963片,挽救了5200余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帮助1900多名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
朝着儿子的方向招招手,李英坚定地说:“还有许多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正在病痛中等待,希望通过我们能让更多人了解人体器官捐献,挽救更多人。”
风雨正劲,李英转身走进雨中,身后,满园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