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将至,当许多人准备以鲜花、月色诠释浪漫时,在陕北靖边,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圪坨,却道出了当地人最实在的相守承诺。“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来活个相跟上”,悠扬的信天游里,美食、土地与人心已紧紧相连,让藏在烟火气里的爱意,成了能暖到胃、记在心的真实滋味。
清晨的靖边县城,信天游旋律漫过街巷,当地餐馆的工作人员已经围着灶台忙碌起来。做羊肉圪坨,靖边人有着“较真”的讲究:选本地上好的山羊羯子肉,凉水下锅煮沸撇净浮沫,只用地椒、生姜、花椒、辣椒等家常调料,温火慢炖两小时,直到汤底清亮、羊肉一抿即化,这碗汤的“魂”才算立得住。
炖肉的间隙,揉面、搓圪坨的手艺更见心意。荞麦面,温水和起,待揉成光滑面团,揪下小块,在掌根与指尖一捻、一卷,一个个形似小贝壳的圪坨便落盘。圪坨里不只有荞面的筋道,更是内心真诚的温度,据老人们讲,如果在七夕这天,情侣、夫妻一起动手做上一碗羊肉圪坨,则象征着能把日子的过的扎实热乎。
当炖烂的羊肉遇上煮熟成型的圪坨,白瓷碗中便有了景致:圪坨沉在清亮的汤里,几块羊肉卧于其上,撒上翠绿的香菜与葱花,热气裹着肉香氤氲开来。一口下去,圪坨筋道、汤汁鲜醇,在这一刻深情与美味,已经深深烙在靖边人的美食基因里。有人说它“比鲜花实在,暖了胃,又暖了心。”
“相跟上”是靖边人最朴素的承诺,不管日子苦甜,能一起端起一碗羊肉圪坨,就是最踏实的相守。千百年间,靖边羊肉圪坨的做法或许有过调整,但其代表的“不离不弃”的心意从未改变。如今,这道美食不仅是七夕浪漫的载体,更成了当地文化的“密码”——藏着老辈人的手艺、代代相传的故事,以及黄土地独有的印记。
守住美食,便是守住了文化根脉。近年来,靖边县大力保护本土饮食文化,通过传承手工技艺、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让羊肉圪坨等特色美食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一碗汤”“、一碟菜”,装着靖边的过去与未来,也是让更多人读懂靖边的历史、感受这片土地上独有的浪漫与深情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