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 图片新闻 / 正文

沙海播绿人!牛玉琴一家的绿色情缘

来源:榆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5 14:04

在榆林毛乌素沙地边缘,76岁的治沙英雄牛玉琴弯腰轻抚着一棵挺拔的樟子松,粗糙的手掌拂过厚实的针叶,像是在触摸着一段延续40年的治沙岁月。这位被称作“治沙愚公”的老人,从青丝到白发,带领着家人和乡亲们扎根于荒漠,将11万亩荒沙变为绿洲,累计栽植树木2800万株。

资料图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牛玉琴的名字早已和“绿色”融为一体。她年复一年的治沙实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下生动的注解,用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植树造林的坚守,诠释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40年治沙路的坚守与蜕变

1984年的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黄沙是这里绝对的“主宰”。“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留不全,沙压房子人移走,万恶黄沙害人苦”,这样的景象早已是常态。35岁的牛玉琴望着被风沙步步紧逼的家园,和丈夫张加旺一同攥紧铁锹,立下共同的誓言——一定要把沙治住。“不治,沙子迟早要把家吞了!”这句再朴素不过的话,便成了他们治沙之路的起点。

资料图

1985年,牛玉琴夫妻俩咬牙承包下1万亩荒沙,横下心要治沙——哪怕“累死骡子挣死马”也决不后退,非要让这片荒沙换上绿装不可。

资料图

最初的日子,是和沙漠硬碰硬的较量。牛玉琴带着家人,天不亮就扛着树苗进沙窝,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凉水,风沙迷了眼就用袖子一抹,继续挖坑栽苗。第一茬树苗被沙尘暴连根拔起,她就跪在沙地里一棵一棵重新栽;资金周转不开,她就卖掉家里所有资产,求亲告友,想尽办法,把树苗买进来。丈夫病逝后,牛玉琴擦干眼泪,把“治沙”两个字刻进心里,带着家人接着往前闯。

资料图

“有些事,需要一生的坚持,治沙已经成了我一辈子的事业,我要活到老,治到老。”牛玉琴说。一年又一年,牛玉琴的身影在沙海中穿梭,从青年到老年,从夫妻携手到一家人接力,从零星的树苗到成片的林子。如今,11万亩沙漠披上了绿装,2800万棵树木在这里扎根生长,曾经流动的沙丘被牢牢锁住,植被覆盖率超过90%,曾经的“沙海”终于蜕变成真正的绿洲。

在一本发黄的旧本子上,牛玉琴写下这样一段话:“这条路上,有苦有甜,有酸有辣,有寂寞孤独,可我从没后悔。我没文化,但我要与无情的沙漠斗下去,自己斗不算,还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从拼命治沙到科学管护:治沙模式的创新与升级

从“铁锹挖、肩膀扛”的蛮劲硬闯,到“乔灌草搭配、机械化助力”的科学巧干,近20年来,牛玉琴的治沙路始终在创新中向前延伸。这片在坚守中生长的绿洲,从治沙初期的艰难起步,逐步转向更注重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前行。

“过去治沙全凭蛮劲,种的树苗就杨树、柳树那么几种,一场大风过来就倒一片。”回望治沙初期的艰辛,牛玉琴感慨万千:“现在不一样了,有了科学指导,树苗品种多了、成活率高了,机械化更是省时又省力!”

近年来,牛玉琴一家积极引进新树种、推广科学种植模式,让治沙从“凭蛮劲硬闯”转向“靠科技护航”。“我们不断进行引种驯化,乔、灌、草配合栽种,引进多种经济树种,优化林木结构。同时还引进光伏发电以及滴灌、挖坑机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水源利用率,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牛玉琴的三儿子张立强介绍说,目前最成功的试验是樟子松上嫁接红松,成活率已提升至97%以上。

理念的转变,带来治沙模式的深刻革新。近20年来,牛玉琴一家以超前眼光对接现代市场,先后创办加玉林场、绿源治沙有限公司,吸纳周边农民参股,将零散治沙力量凝聚成合力。通过建立育苗基地,他们不仅实现了从“买苗栽树”到“卖苗盈利”的转变,更探索出林农牧、种养销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从单一治沙到生态系统修复,从被动防护到主动发展,科学理念的注入让牛玉琴一家人的治沙成效愈发凸显。

从夫妻并肩到代代接力:绿色事业的传承与焕新

“林、业、成、功”——牛玉琴给四个孙子取的名字里,藏着丈夫张加旺生前的期许。如今,大儿子张立军守着林子巡护,三儿子张立强带着团队搞科研,孙子们放假就来林场帮忙,一家人把治沙的接力棒攥得紧紧的。

资料图

“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就得与时俱进。”张立强说,如今治沙早已不是“埋头种树”,而是要践行“两山”理念,让林子在固沙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通过优化林分结构、改良防护林树种,发展林下经济、林果经济,让绿树真正变成“摇钱树”。

作为第三代治沙人,牛玉琴的孙子张继功、孙女张继娜也已成长起来。他们带着年轻人的闯劲,更渴望掌握先进造林技术,用科学方法持续改善沙地环境,为治沙事业注入新动能。

“林子不是一代人能造完的,创业难,守业更难。看见我的孩子们、孙子们愿意继承治沙事业,还有文化、懂技术,比我强多了,我打心底里高兴!”牛玉琴高兴地说。

村口的治沙展览馆里,老镢头、旧水桶、泛黄的老照片静静陈列,诉说着当年的艰辛。牛玉琴常来这儿给参观者讲治沙故事。“只要走得动,我就接着种;种不动了,就看着后人种。”在她眼里,治沙人的青春从不在年龄里,而在每一棵扎根沙漠的树苗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里,生生不息。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