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 图片新闻 / 正文

来靖实践小分队眼中的“治沙女杰”牛玉琴!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3-07-06 16:15 作者:孙果 王庆

陕北城市榆林的版图上,沙漠的面积不断缩小,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绿地。榆林市靖边县的毛乌素沙地也实现了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绿洲”的逆转,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典范。正是在这里孕育出了“治沙女杰”——牛玉琴,一个为治沙事业奉献一生的杰出人物。

1967年牛玉琴嫁给了家境贫寒的张家旺,屋子坐落在四周无际的沙漠里,常常因为风沙太大把门口堵住,连基本生存都成难题,更别说在这片沙漠里收获作物了。正印证了那样的场景:“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捉不全,沙压房子人移走,万恶黄沙害人苦。”

但偏偏牛玉琴是一个不轻易低头的女人,她下定决心要改变“沙进人退”的现状,想依靠自己和丈夫的力量让沙地环境得到改善、让庄稼得以生长、让家庭好起来。她说:“就是憋死骡子累死马,也要让万亩荒山绿起来。”

1985年,牛玉琴变卖了所有家产,借款买了树苗,承包了金鸡沙村北边的万亩荒沙地,开始了治沙种树的进程。一开始就坚持到了现在。

但当时毛乌素沙漠是寸草不生的,一场大风沙能刮走一切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农作物。所以对于牛玉琴这个治沙的大胆行为,村民们都表示极度的不理解,称她为“疯婆姨”。

牛玉琴回忆起那个时候说道:“那个时候哪还在乎这些,只是坚定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

正是有这样的信心,在第二年春天,即使她和丈夫的治沙造林事业在遭遇特大沙尘暴时也没有停下脚步,反而越挫越勇,每天拼了命地穿梭于黄沙之中,甚至索性与家人住进了离治沙点更近的地方,为的就是能多种一棵树。

1988年丈夫不幸倒在了沙地里,牛玉琴认为不管多苦多累都要完成丈夫的遗愿:一定要把沙“治住”。所以她不在乎拖着树苗有多难走、工作有多操劳,顾不上吃饭,只顾着治沙种树的进度与成效,在沙漠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踏实的脚步。

30多年来,她不断扩大承包沙地面积,带领家人与工人植树2800万棵、造林11万亩,使毛乌素沙漠的绿洲版图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让“沙进人退”转变成了“人进沙退”。


当学生记者和牛玉琴谈起她身上的奉献精神时,她摆摆手说:“当时哪想着什么奉不奉献的,只是想着风沙已经苦了我们这一代了,不能再让下一代受苦了。”

如果说最开始的牛玉琴只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那么后来她有了更高的追求:让沙漠变绿洲,更好地惠及后人。

多年的治沙也让牛玉琴也越来越意识到,不识字使治沙事业很受限,也难以与时代的发展接轨。于是她四十岁开始学识字,直到现在75岁还在坚持写日记,认字之后她不仅可以看新闻,还能给学生们做演讲。

“我特别愿意给学生们做演讲,因为种树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事业,更是你们这一代人的。”牛玉琴对记者语重心长地说道,“我给1000个人做演讲,哪怕只有10个人愿意回来继续我们的治沙工程,那都是值得的。”

一代人的老去,注定着下一代人应该担负起重任。前面的治沙造林之路由牛玉琴靠双手双脚闯出一个入口,而后面的路应该由我们新青年继续走下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

离开之际,牛玉琴向学生记者传达了她的希冀:“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青年是这片土地上新的太阳,将继续谱写沙地变绿洲的新篇章。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