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 靖边新闻 / 正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靖边:耕地里的加减法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9-02 07:46 作者:白凌燕

8月7日,银湾村,玉米长势喜人。站在田间,65岁的蔡海江感慨:“今年雨水偏少,好在有集雨补灌技术,让玉米喝上了‘救命水’。”

银湾村位于靖边县中部梁峁涧地区,平均海拔超过1600米,全村有耕地2.17万亩,旱地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以前,我们这个地方是十年九旱,只能靠天吃饭。遇到雨水充沛的年头,每亩地能产七八百斤粮食。雨水不足的年份,庄稼基本没有收成。”蔡海江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建起“四位一体”蓄水池,粮食产量就有了保障。

天赐湾镇银湾村淤地坝。

干旱一直是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2023年,靖边县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研究基地项目落户银湾村,拦提蓄补“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成为靖边玉米种植产业的“转折点”。

“集雨补灌技术的核心是利用沟道坝、截潜流等方式拦蓄雨洪资源,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提水,使用防蒸发高分子织物蓄水池和装配式蓄水池等进行高位蓄水,再通过膜下滴灌、微孔陶瓷根灌、涌泉根灌等技术补水,实现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最终解决农作物关键生长期的缺水难题。”靖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艳说,该技术应用后,玉米亩均增产超过280公斤,亩均可增收500元以上。

截至目前,拦提蓄补“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在榆林市已累计推广超过10万亩。

不久前,全国旱作节水增粮技术培训班走进靖边观摩教学,先后深入银湾村、张家畔街道阳光村、杨桥畔镇阳周村等教学点,实地考察旱作节水技术创新实践。

作为全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近年来,靖边县累计建成高效节水农业37.36万亩,探索形成智能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等六大技术模式,为全国旱作地区粮食稳产增产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水是陕北农业的命门,也是突破口。”省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任利宇说。随着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落地,陕北地区黄土旱塬得以“解渴”,越来越多的旱田变成了补灌田,耕地产能得到大幅提升。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