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靖边县郊区一小院里,90多岁的抗战老兵谷裕坐在屋里的竹椅上休息。阳光透过窗户洒下,照着他身上红色的奖章,映照出一位老兵的坚毅与荣光。
1933年冬,谷裕出生在靖边县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调皮,爱玩“打仗”游戏。进入学堂后,他经常和同学谈论英雄的故事,还学习民间艺人说快板书,报国情怀在他心中悄悄生了根。
1945年,年仅12岁的谷裕加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的骑兵团。在军队,谷裕迅速成长,先后担任勤务兵、护理员,并作为“娃娃文艺兵”用三字经、快板书形式鼓舞士气。
直到现在,有些口号谷裕依旧能铿锵有力地喊出来。
这些年,谷裕的听力有所下降,与人交流愈发困难。但谈及过往,他目光炯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谷裕所在部队正在陕北整训。他回忆:“整个营地都沸腾了!我们年纪小懂得不多,就是高兴,跟着老兵们庆祝。”
说到激动处,老人神采飞扬,打着节拍,唱起了《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1947年,谷裕调到青年游击队当上了战士,开始随连队行军打仗。因为年龄小,他骑着一匹“驼背马”,只能上半身伏于马背,手紧抱马脖子,穿梭在枪林弹雨中。
“要是摔下去,没被敌人打死,也会被马踩死。”谷裕说,“我运气比较好。有一次,我们打了胜仗,靠在大树上休息,敌军飞机前来轰炸,一颗炮弹‘嗖’地落在树下,还好没有爆炸。”
参军期间,谷裕经历了无数次战斗。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他和战友毫无畏惧。
回忆起曾经的战友,老人沉默良久,眼里噙满了泪水:“有个战友叫李怀科,我们亲如兄弟。他作战英勇,端着机枪打得敌人不敢露头。在追击敌人时,他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因身体有病,1948年春,谷裕退伍回乡,但他的心中依然挂念着革命队伍。
1949年5月,谷裕加入支援第一野战军解放大西北的担架队,从陕西转战甘肃、青海,在枪林弹雨中救护伤员。
第一野战军召开动员大会时,谷裕亲眼看到彭德怀司令员在台上作动员讲话。“他穿着和战士一样的灰军装,声音洪亮。‘解放大西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些话说到了我们心坎里。”谷裕说。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谷裕和部队正在甘肃平凉。“街上锣鼓喧天,张灯结彩,人们踩高跷、扭秧歌,庆祝新中国成立。”谷裕说,当时恰逢中秋佳节,老乡端来自家的月饼、枣子,和担架队员一起坐在打谷场上。大家唱着革命歌曲,都说往后日子有盼头了。
1956年,谷裕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立下誓言“一定要好好为人民服务”。
为了让后人铭记英雄的故事,了解新中国的繁荣昌盛来之不易,退休后,谷裕出版了回忆录,还带着儿子自费筹建靖边红色收藏博物馆,收集、展出红色藏品2000余件。
如今,在这座红色收藏博物馆里,褪色的军装、锈蚀的军号、泛黄的照片静静诉说着历史。每逢节假日,谷裕总会来到馆里,为年轻人讲述革命故事。
“这些历史不能忘!”老人抚摸着一个个老物件说,“现在的好日子,是多少人用生命换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