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 靖边新闻 / 正文

靖边:示范为基,探索农业数字化新路径!

来源:榆林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5 14:44

夕阳下,靖边县杨桥畔镇杨一村的靖边县智慧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熠熠生辉,大门口“靖边县智慧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的牌匾与顶部“建设智慧农业高地绘就乡村振兴蓝图”的标语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的生动图景。

作为建成运行不到一年的“新秀”,该示范园已凭借硬核实力成为全市唯一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园区,且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走进核心示范区,科技感扑面而来:依托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农机,正按照预设程序在田间精准穿梭,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数据中心的大屏幕上,温度湿度、浇水施肥、作物生长、病虫害预警等农田管理全链条信息实时更新,操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实现“一键掌控”。这种高度智能化的场景,正是示范园“科技范”的最佳注脚。

农机“急先锋”:机械化水平领跑全市赋能农业转型升级

靖边县智慧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作为农业大县与农机大县,靖边县早已奠定了坚实的农业机械化基础,为智慧农业的萌芽提供了沃土。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靖边全县农机总量已达8万台套,总动力60万千瓦;2024年,全县耕、种、管、收环节机械化率分别达92.6%、74.03%、73.21%和62.93%,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9.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85%,均位居全市首位。

机械化采收马铃薯

近年来,靖边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累计争取补贴资金超3.5亿元,带动农民自筹12亿元。持续提升的农机装备和使用水平,为示范园的技术试验与应用提供了成熟的产业土壤。

即便全县农机化水平已领跑全市,靖边农机人仍未停下探索的脚步。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高源坦言,当前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在条件较好的地块已初步实现全程机械化,但仍有改进空间:“比如,如何让机械在带坡度的地块更适用?如何提高蔬菜种植的机械化水平?这些都是亟待突破的课题。”这正是靖边县智慧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的核心使命——探索新技术、新产品在更多农业场景中的应用,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精准化升级。

今年,示范园的试验成果已开始显现,科技赋能的优势持续释放。在效率提升上,无人智慧农机与高标准农田的结合,让作业效率倍增。示范园农机操作员边飞飞举例:“过去需要三四台机械、三四名操作员协同作业,现在有了软件系统加持,我一个人就能完成所有操作,人工成本大幅降低,播种精度也更高,还为后续田间管理带来了便利。”

在产量提升上,全链条自动化管理和预警系统功不可没。通过精准控制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核心种植区的作物产量显著增长:旱地玉米产量约1200公斤,较以往提升20%以上;马铃薯产量也有10%左右的增长。

从传统农机大县到智慧农业高地,靖边县智慧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正以科技为引擎,引领当地农业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科技范十足:无人农机按“图”索骥大屏掌控田间“风云”

靖边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毅蹲在示范园一块胡萝卜地旁,查看胡萝卜的长势。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先后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近20项,被授予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省农机化技术推广先进个人”称号。脚下的靖边县智慧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园,正是张毅这个为农业奋斗半生的人数年来的梦想所系。

张毅(中)和同事记录农作物生长数据

围绕“未来的农业应该是什么样”这个课题,示范园今年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集成,即对深松整地、机种机收、智能灌溉、田间管理、病虫害预警等技术进行整合,以无人驾驶农机为基础,形成一整套贯穿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流程,自主研发了一套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且符合本地实际的软件系统。同时,把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向以往较少涉及的蔬菜种植领域进行了拓展,开展了相关试验示范。

第二件事是农机数字化平台建设。在示范园的控制室里,随着工作人员的手指轻点,靖边县近年来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的6000余台农业机械的所有信息都清晰显示:每台机械所有的作业轨迹、区域、面积、内容等一目了然,甚至连农机作业时的状态都一览无余。平台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的农机作业全程追溯、动态监控,以及实时生成的作业统计与排名报表,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此外,系统中还集成了极为详尽的服务功能,如金融保险、维修救援等应有尽有,可以实现当农机在任何地点出现故障时,系统都可为其推送最近的维修点和工作人员电话。“这个平台汇集了政府、企业、农机使用人的所需、所思、所想,是一个比较完善和先进的农机数字化平台。”张毅说。

从机械化到智慧化:开出农业数字化“药方”描绘智慧农业新图景

靖边县耕地总面积170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稳定在109万亩和40万吨左右,马铃薯和瓜菜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20万亩和21万亩。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3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76元。这样一个农业大县,在农业领域历来有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成果。

核心示范区初具规模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且土地面积不变的状况,这就意味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在今后农业生产中所占据的位置也会越来越重要。

那么,该如何实现从机械化到智慧化的跨越?张毅给出的答案是数字化。在张毅的构想中,农业数字化涵盖四大方面,每一方面都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农田数字化,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传感器以及智能喷灌控制系统等数字化手段,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资源管理、农田保护管理、农田质量管理等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农田全程监测、信息可查、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的数字化管理方式;农机数字化,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在政府部门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奖补政策实施、农机装备及智联农机管理、服务组织与设施管理等领域提供管理服务,实现政策资金下行、生产数据上行、管理上下贯通、系统互联互通;农服数字化,用好各类传感器监测终端,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养殖大户及小农户、农服企业等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农机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帮助生产主体提升生产运营管理能力和生产资源接入能力,实现节本增效;农管数字化,为省、市、县各级管理部门提供社会化服务项目,提供生产主体管理、农业经济组织管理、涉农全流程管理,实现生产服务供需高效匹配,以数字化服务推动智慧农业建设。

工作人员操作农机数字化平台

“目前,示范园正探索在更广泛农业生产领域应用机械化,研发自主操作系统,并初步建成农机数字化平台。这些努力的核心目标都是为实现‘四个数字化’,更是对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新质生产力的追求。”张毅表示,“当‘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真正实现时,农业的未来也将随之走进我们的生活。”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