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生长于南方的火龙果,如今在陕北小山村的大棚里扎根结果,一颗颗红艳艳的果实,正照亮黄土高原乡村产业振兴的共富前程。这场“南果北种”的尝试,为乡村发展注入了蓬勃新活力。
2023年,大路渠村在破解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这一课题时发现,常规种养殖项目同质化严重,急需改革创新。经过反复研讨,村支“两委”决定“不走寻常路”,瞄准市场空白,成为靖边首个尝试种植南方水果的村子。
大路渠村党支部书记刘胜东说:“经过我们村支两委商量后决定开辟新赛道,种植南方水果。经过两年的试验,终于让南方水果成功在我们陕北的小山村扎根。”
将南方“宝贝”引入陕北,众人既觉新奇,更知挑战重重,却依然坚定探索其在本地“安家”的可能。“怎么种、如何管”成了村干部面临的首个难题。南方水果娇嫩,大田种植在北方不能过冬,越冬问题首当其冲。刘胜东与驻村工作队商讨后,盯上了村里闲置多年的大棚。通过维修改造,在严寒的陕北冬季,为火龙果生长营造出温暖湿润的“小气候”。
技术员周彦明说:“我们种植时,每隔30公分栽种一株。等它生长到架子附近,每株保留八到十支枝条。当枝条长到80公分时掐尖,以促进挂果。挂果的时候还需进行疏果,确保每根枝条留一个果子。”
火龙果顺利“进棚”安家,首个困难刚解决,新的“麻烦”接踵而至。
周彦明说:“火龙果在生长中存在控温难的问题,冬天的温度不能低于4度,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8度,火龙果是在晚上9点到10点之间开花,要进行人工授粉,晚上授粉存在灯光受限,我们还要确保每一朵花都能授粉成功。”
据了解,南方水果北种需精细化管理,日照、温度都不能马虎,一旦爆发“红蜘蛛”病害,果子就会遭殃。除了向远程指导的技术员取经,村民们还“自助学习”——刷抖音、看电视搜集资料,一点点摸索应对办法。经过近两年的摸索与精心培育,大路渠村的火龙果在2025年终于迎来丰产期。
刘胜东算起经济账时,难掩喜悦:“现在,我们的火龙果一年能挂三茬果,一个大棚的年产量在2000斤左右。我们一共种植了4个大棚,总产量能达到约8000斤。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预计能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左右的年收入。”
这串数字,是汗水浇灌的成果,更是“南果北种”的成功见证。如今,大路渠村种植的火龙果凭借优良品质和“靖边产”这一新奇标签,不仅打开了销路,还吸引了周边群众前来观光体验。
市民张涛涛说:“以前只在网上、水果店见过火龙果,没想到家乡也种上了!吃着甜度好,还能亲眼看生长过程,真不错。”
从摸索种植到初尝成果,村集体经济的新赛道已然开启。如今不少村民慕名前来考察,学习种植技术。村里也打算借着这股势头,当好“技术中转站”,为有意愿的村民提供支持,让南方水果成为致富的“金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