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 靖边新闻 / 正文

【走进乡村看振兴】靖边:沙退绿进 产业兴旺

来源:陕西网 发布时间:2025-07-23 15:46 作者:白凌艳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毛乌素沙地南缘的靖边县却绿意盎然、生机勃发。7月20日,“高质量发展看榆林”全媒体行动调研采访团走进这片热土,循着生态治理的足迹,探访产业升级的脉动,见证靖边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书写的实干篇章。

千亩薯田结出“致富果”

走进靖边县阳光村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连片的绿色藤蔓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洁白花朵,在阳光下随风摇曳。田垄间,滴灌系统正精准地为作物输送水分,地膜下的土壤湿润松软——这是现代农业技术与乡土智慧碰撞出的丰收图景。

“如今集中连片搞标准化种植,亩产可达5吨,还不愁销路!”基地负责人罗鹏强指着长势喜人的马铃薯田介绍,阳光村依托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长足的独特优势,以“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土地5000亩,全面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既节水30%以上,又让马铃薯果皮光滑、淀粉含量提升,畅销海内外,昔日的普通农田真正变成了“聚宝盆”。

精神沃土孕育“绿色希望”

在靖边县治沙教育基地的展馆内,时光仿佛定格在那段与沙抗争的岁月。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陈旧的治沙工具、一段段光阴的故事,无声诉说着“向沙宣战”的艰辛。多年来,治沙劳模牛玉琴和她的家人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用辛勤汗水在毛乌素沙地南缘浇灌出了“人造绿洲”。治沙教育基地不仅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更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教学等方式,让“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治沙精神代代相传,成为守护绿色家园的精神灯塔。

科技赋能激活“产业动能”

位于农业园区的靖边宇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500平方米的组培中心内,技术员正在无菌环境下操作接种;温室大棚里,拇指大小的马铃薯原原种排列整齐,长势茁壮。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农业科技企业,已成为西北地区马铃薯种薯繁育的“领头雁”。

“农业要发展,良种是核心。”公司负责人刘汉强介绍,依托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的研发平台,50余人的技术团队攻克了茎尖脱毒、生物育种等关键技术,年培育脱毒苗1000余万株、原原种2000余万粒。为保障种薯质量,公司在甘肃山丹、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建立9000余亩良种繁育基地,形成“科研+繁育+推广”的全链条体系。去年,公司生产的“宇V7”“大西洋”等10余个专用品种,不仅覆盖陕甘宁蒙地区,还通过订单模式为麦肯薯业等企业提供加工原料6万余吨,带动周边2000余户种植户实现标准化种植。

从千亩薯田的丰收喜悦,到治沙精神的代代传承,再到农业科技的创新突破,靖边用生态与产业的“双轮驱动”,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这片曾与沙漠博弈的土地,如今正以绿色为底、产业为笔,在陕北高原上描绘着更广阔的未来图景,成为陕西生态治理的示范窗口,更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