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靖边县杨桥畔镇阳周村,40亩试验田里,辣椒挺拔、番茄挂果、胡萝卜缨子翠绿,一派生机盎然,26个新品种角逐“适应性考场”。“种了一辈子菜,头回见这么多新品种,黑色水肥管直通根上,大机械从春忙到秋。”77岁的村民冀世雄说。
穴盘育苗、水肥直供、95%机械化率,这块试验田是靖边县主导的“一新二改三化”高山蔬菜试验示范基地。从新品种的引种筛选到种植技术的全面革新,从标准化管理到采后处理的提质增效,田垄间跳动的“科技因子”,正悄然酝酿着一场颠覆传统的高山蔬菜产业变革。
破局:直面产业痛点 试验田探新路
靖边地处黄土高原,高海拔、光照足、温差大,是发展高山蔬菜的天然优势区。但长期以来,当地蔬菜产业面临三大痛点:品种单一老化,市场竞争力不足;种植管理传统,效率低、成本高;采后处理粗放,优质蔬菜难卖好价钱。
“产业要升级,农民要增收,得拿出真本领。”靖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李建宏坦言。今年年初,阳周村40亩核心试验田应运而生,目标直指“高产、优质、高效”,希望探索一套可破解产业痛点、能复制推广的“靖边方案”。
解码:“一新二改三化” 科技注入田垄
走进试验基地,技术员吕国波在辣椒试验区记录数据:“这是螺丝椒,果型独特、辣味香浓,市场潜力大;樱桃番茄口感好,很适合采摘游。”这正是试验核心“一新”的生动实践,即引种更新,优中选优。当地重点引进辣椒、胡萝卜、番茄三大类26个新品种,涵盖牛角椒、螺丝椒、樱桃番茄等特色品类,筛选出最适配本地土壤气候、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金种子”。
“以前育苗费工费时,出苗还不齐;现在用穴盘,省地省工,苗子又壮又整齐!”负责育苗的苗慧平介绍。这是“二改”中的“一改”:改传统育苗为穴盘集约化育苗。另“一改”则是变粗放生产为标准化种植,示范田里,种子缠绳精量播种确保株距精准,配方施肥按作物需求和土壤状况“量身定制”,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滴灌带将水肥直送根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从整地、起垄到覆膜、移栽全程机械化操作,机械化率超95%。
“种得好”更要“卖得俏”。“三化”目标为此提供支撑:以高机械化率为硬指标降本增效;通过水肥一体化精准供给、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应用生物农药与物理防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科学减量,保障产品安全与生态效益;配套简易采后处理区,对收获的蔬菜进行挑选、分级、清洗及简易包装,提升外观品质与附加值,让靖边高山蔬菜以更优姿态走向市场。
推广:好种法落地生根 星火渐成燎原势
技术再先进,若农民看不懂、学不会、用不了,便成了“空中楼阁”。为确保可推广性,靖边县农业农村局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南,将整地深度、株行距、水肥浓度配比、病虫害防治关键期等参数一一明确,张贴在田间管理房,方便农技人员与观摩农民随时查阅。
在育苗、移栽、整枝、采收等关键期,该县定期组织农技骨干、种植大户、合作社代表到基地观摩学习。“理论讲十遍,不如现场看一遍。”李建宏说,基地就是最直观的培训课堂,农民看到庄稼长势,心里自然有了底。
“这片试验田,是给全县高山蔬菜产业‘育种’。”李建宏表示,不仅要育出适配靖边的优良品种,更要育出适合农民的管理模式。眼下丰收在望,试验数据正在逐步汇总,哪些品种表现最优、哪些技术组合效益最高、成本节约多少……这些田间第一手数据,将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据。
下一步,靖边将在全县选择基础好、意愿强的区域建立多个示范推广点,通过“核心基地+示范点+辐射带动户”模式由点及面梯次推进。同时,配套扶持政策,整合项目资源,优先支持试验成功的优良品种与集成技术推广,并组织专项培训,让农技人员和“土专家”成为技术“二传手”,让“科技星火”撒遍山峁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