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靖边县东新社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0后”第一书记雷青用四年时间,让昔日矛盾多发的“问题社区”,蜕变为“全国美丽移民搬迁安置区”。这位榆林市发改委派驻的干部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创新破解难题,成为4580名搬迁群众交口称赞的“贴心人”。
靖边县东新社区居民许占智说:“我们雷书记不像一名干部,就像我们的亲闺女一样,她经常来帮助我们(这些)困难群体,问寒问暖,只要她能解决的,她解决,解决不了的,她向上反映,她真正是一名好干部。”
2021年,雷青初到东新社区,面临严峻挑战,1100户居民来自16个乡镇,彼此陌生,物业矛盾、家庭纠纷频发,就业难题与设施短缺交织,“住着不像家”是群众常挂在嘴边的话。
雷青说:“初到安置区时,我明显感受到居民们对我这个‘外来人’的疏离与不信任,开展工作举步维艰。我就想着要让群众把社区当故乡,得先走进他们心里。”
为赢得信任,雷青带着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她从建强组织入手,补选4名“两委”成员,建立4个网格党支部,让党员贴近群众。同时,积极联合妇联、团委等单位常态化开展义诊、招聘会、暑期课堂等活动,用真情服务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要让居民住得安心、舒心,硬件改善是基础。针对社区黄沙漫天、设施短缺的问题,雷青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四年间,累计争取723万元,为社区安装了监控、路闸,修建了垃圾站和公厕,更换了消防设施,加装了充电桩,修建了文化广场,点亮了700盏路灯。今年,她更将26亩闲置空地改造成“一分地”小菜园,既让居民体验了耕种乐趣,纾解乡愁,也增进了邻里交流。
东新社区居民王世红说:“我们社区现在变化相当大,从去年给我们小区弄了电,那几年(晚上)黑的没法走,现在路灯明亮亮的,晚上愿怎么出门了,我们群众对这相当满意。”
东新社区居民乔建芳说:“有这点菜园真的很幸福,家里面照顾完病人,再来地里种菜,挺治愈的,社区里的领导很细心,对我们很关心,隔三差五就来我们家看一看,看我们能不能吃得上,过的怎么样?真的感觉挺幸福的,挺幸运的。”
安居更要乐业。雷青深知只有群众手里有活干,口袋里有收入,心窝里才会有依靠。她带领工作队拓宽就业渠道,积极打造升级就业创业孵化中心,化身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推广主播,通过组织40多场技能培训和20多场招聘会,让社区2000多人实现了稳定就业。下一步,工作队将加快推动建成就业创业后扶基地,为移民群众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的就业服务,真正帮助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东新社区居民胡巧玲说:“我自己有一份工作,在社区里面当厨师,每天上下班不耽误接送娃娃,很自由,整个人越自信了。”
在社区治理上,雷青注重创新与实效,采取行之有效的调解办法,将每周四设为“小茶桌解忧日”,泡上老砖茶,听大家念叨烦心事;楼道堆杂物、邻里闹别扭,尽在“茶”间化解。4年化解纠纷537件,实现社区连续三年县级“零上访”,荣获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在防返贫监测方面,她创新提出“三双三共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与网格员深入走访,筑牢防线。
东新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克文说:“雷青书记驻东新社区以来,展现出极强的责任担当和实干精神,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工作有思路、有想法,提出了工作机制,做事有韧劲、有钻劲,‘一分地’小菜园不仅让居民有一分地可种,还为我们打通了一条与群众沟通服务的渠道,更为我们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份新思路。雷青书记是当之无愧的群众贴心人,是社区领导班子的得力战友,更是乡村振兴一线的优秀代表。”
如今的东新社区,窗明几净,绿荫环绕,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美丽移民搬迁安置区”。雷青以“钉钉子”精神啃下一个个硬骨头,让这里成为民心汇聚的“温暖故乡”,她个人也荣获“乡村振兴先进个人”、“优秀第一书记”等称号。
雷青说:“看到大家脸上的笑容,就是我坚守在这里最大的意义。下一步,我们工作队将在市发改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人居环境上提品质,在就业创业上下功夫,在社区治理上促和谐,在服务群众上解民忧。我们将以钉钉子精神谋发展、办实事,实打实地让安置区居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