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尖记录人情冷暖,用镜头捕捉社会百态。又到了年末岁尾,回顾这一年,忙碌而充实。这一年,靖边县委宣传部累计接待中省市媒体采访30余次400余人,并在这些媒体发表外宣稿件千余篇;参与拍摄“统万城——一个远去的王城”“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看榆林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无人机产业大会”等主题采访活动,生动展现了阜美靖边古朴厚重的人文历史和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态势。
媒体改革之后,我开始从事外宣工作,曾参加过一些中省市媒体举办的培训,并和许多优秀同行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慢慢地,我对新闻日渐喜欢,百般爱岗敬业。
新闻写作是一项不轻松也不容易的工作。比如我,每次谋划一篇能出彩的专版都令我绞尽脑汁,其内容的架构、标题的提炼、专业词汇的运用都让我“抠心挖肚”。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爬滚打,终于从蹒跚学步、刻意模仿、害怕写长文的“困境”中走了出来,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宣传干部。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必须要有一双能够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的慧眼。在这一行常有句话这样说:做新闻不仅要关注“上头”,还要关注“下头”。关注“上头”就是要关注政策,关注大事、要事,从而确定稿件的写作方向,把握投稿的时间节点,提高刊登的精准性;关注“下头”就是要发挥“三贴近”优势,勤动嘴,多问;勤动脚,多跑;勤动脑,多想。带着政策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在确定稿件的创作对象及中心思想后,深入新闻发生的第一线,从各个层面进行深度采访,了解新闻发生的场景,了解新闻当事人的所思、所想,挖掘宣传报道的价值和深度所在,为稿件创作确定更鲜明的立意。其次,就是要及时动起“笔杆子”,将采访获取的资料体现在稿件中,避免错过新闻的时效性,同时还要反复琢磨、反复修改,让稿件成为精品。
要想写出好稿件,还要注重写作知识的日积月累。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多看多学,借鉴他人的写作方式,同时要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古诗词、历史著作等,提高自己思想认识的深度、广度,提升文字、语句的组织使用水平,这样写作时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稿件也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做一名记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有多少人能如此幸运,选择自己钟爱的职业。希望所有的媒体同仁也时刻怀有热爱和激情,创作更多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