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聚焦 / 靖边新闻 / 正文

【每日廉语】(一百零一十三)|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

来源:靖边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3-10-26 09:44

解读

“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出自苏轼《陈侗知陕州制》。在这篇《策略》中,苏轼认为为政者应以诚为本,要有古代圣贤宽广的胸襟,能临大事而不乱,有所决断才能有助于民。后来,他又提出了“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的观点,主张在紧要关头,要保持原有的常态。

“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而不失故常”,是一种从容不迫、应对自如的处事态度。当大事来临的时候,不惊慌失措,镇定沉着;在利害冲突的紧要关头,不患得患失,保持常态。这里显示的不仅是胆量、毅力,还是经验、才干和公心。

“战略定力”是习近平同志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理念。对于领导干部个人,又何尝不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份“定力”?做出决策、发布政令,要“谋于前才可不惑于后”,一旦做出决议,就要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不追赶时尚、不迎合潮流。只要你坚定信念,只要你决策正确,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各种议论自然会慢慢平息。毛泽东同志曾引用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如果领导干部做不到“临大事而不乱”,就会在重大关头表现得头重脚轻、立场不稳,这样如何深化改革?在1990年这篇文章中,除了“忌朝令夕改”,习近平同志还提出要“忌急于求成”“忌自以为是”“忌眼高手低”,全面分析了青年干部成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其实,这“四忌”共同的指向,都是要保持定力、保持清醒、保持从容,恰如《老子》中所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