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的惠中权,陕西清涧人,1940年11月至1943年8月任中共靖边县委书记。他根据靖边地广人稀,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局面,制定了以兴修水利,造林种草,发展畜牧和运输事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方针。1942年和1943年全县共修水地7000多亩,在水地上进行复种或套种,亩产提高八、九倍;新修水漫地1000多亩,亩产提高一倍以上,修水地和水漫地的经验在陕甘宁边区全面推广。建起人工草园子1000多亩,种植苜蓿2000多亩,提出了“栽活一棵树,养活一只羊”的口号,发动群众栽种柳树、沙柳、柠条等,增加了饲草来源,也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使大牲畜和羊子的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羊羔的成活率达90%以上。为了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除了组建长年运盐队,还利用农闲时间组织群众参加运盐队伍,同时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发展供销合作事业,为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惠中权在工作中十分注重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发挥典型的引领指导作用。劳动英雄王国宝、王秉印,水利英雄张仲成,植树英雄白云瑞,文教英雄杜子栋,供销英雄田宝霖,模范支书张玉珍等,都是他发现和培养的,这些人参加了1943年召开的边区群英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撰写文章,在延安的《解放日报》发表了《靖边的水利事业》《靖边县发展驮盐的计划》《谈谈修水漫地》和《介绍医治牛病的几种方法》等多篇文章,既宣传了靖边,也得到了党中央的关注。1942年召开的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毛主席表扬了靖边的工作,“特别是靖边同志这种认真努力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县效法”,并题写了“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赠惠中权同志”。1943年秋季,惠中权离开靖边,任毛主席的农业秘书。
还应该不能忘记的是,惠中权把县委和政府机关迁到张家畔,具有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一个小村庄现在能建设发展成为十多万人口的城市,他功不可没。
现在毛主席给惠中权的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已成为靖边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勒石于县委和政府大院。镇靖城内也修复开放了中共靖边县委旧址,惠中权的雕像立于院中。2020年靖边文工团排练上演了秦腔现代戏《惠中权》,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激励着靖边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不断奋勇前进。
2012年7月,我到清涧县将军沟村,瞻仰了惠中权故居,也写诗纪念:
青草萋萋碑屹立,野花以荐老书记。
惠公已去政声存,靖边人民长相忆。
历史有惊人的巧合,我的两位父辈曾与牛庆誉和惠中权二位父母官有过一段交往,而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牛庆誉到任第二年,我的父亲许海旺经人介绍到县政府做勤务工作。1931年9月的一个晚上,哗变后的警察队在午夜时分,派人来到牛县长的住处,扬言要打死他。在这紧急关头,父亲不顾个人安危,推开了士兵手中的枪管,又急中生智,把牛县长几年来积攒的俸银让那些人拿去,使危局得到控制。牛县长离靖时,父亲又把他护送过毛乌素沙漠,直到横山县境内。
我的叔父许集山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惠中权任县委书记时,已是县上的中层领导干部。1941年惠中权和叔父等7人当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议员,在延安出席会议时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等领导人的接见。1942年,叔父在鱼沟壕和盐店坬的地段,组织群众修成了一道1000多米长的公坝,当年引洪漫地2900多亩,受到惠书记的表扬。那时他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朝气蓬勃,敢想敢干,为靖边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64年,叔父在北京拜会了老领导惠中权,他们回忆在靖边工作的岁月,畅叙当年的革命友谊。这件事,在他所著的《飞雪迎春到》一书中有记述。
丁锡奎、牛庆誉、惠中权三位父母官,主政靖边时间并不长,在自己的任期内,没有惊天动地的政绩,也没有金戈铁马的军功,只是根据靖边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心系民众,做了一个地方官员应该做的事情,顺应了民心,收获了政声,人虽然离开了,却留下了不朽的口碑。今天,时代不同了,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要求也不同了,但是重温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或许还是有所禆益的。
(作者系靖边县国资办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