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到礼足,亲是订好了,但在哪儿去办喜事呢?一家老小挤在一个破窑洞里,又堆满了家具什物,总不能让新娘子和自己挤到一块吧!何况人家还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从来没有受过这号罪,想到这里老祖父难为极了。
“你不是说在施家地坑,新认了一个叫薛万奇的家门,和咱万厚一辈,光景也好,又会做人,去求求他,兴许会想出办法来!”老祖父经老祖母这么一提,如梦初醒,连忙说:“好主意,我这就去找。”
老祖父出得门来,大步流星,十几里路,一个时辰就到。老祖父把情况一说,家门便笑着说:“老叔,你们家的福份真还不浅,在离这儿不远的茶店梁,我盖有门面房三间,以往给过路人卖点茶点小吃赚点小钱,如今老了,不中用了,就搬回来住,不嫌弃,你们就收拾一下,搬进去住,顺便也能做点小买卖什么的。”老祖父一听,满心欢喜,连忙致谢,辞了出来。
地方有了,老祖父决定搬家为祖父办喜事。搬家的那天,邻里朋友都来送行,依依不舍,洒泪而别。由于老祖父省吃俭用,勤劳致富,光粮食就拉了好几大车。
迎亲那天,三间土坯房装饰一新,大门内外张灯结彩,按照东路老家的习惯,请了赞礼先生,新娘子披红挂绿,大红盖头遮面,新郎倌身佩彩带,帽插金花。新郎倌拉着同心结在前引路,新娘子在伴娘的掺扶下缀着同心结走向拜席前。亲朋入席后,只听赞礼先生高唱道:“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接着是姐夫倒毡,小姑挡门,姐夫打窗子,晚上闹房,自不必细说。
整个喜事过得红红火火,欢天喜地,引来了不少人看热闹,比起当地人过喜事,则另有一番情趣。
薛刘联姻,为我们老薛家装了门面,乡党邻里另眼相看。祖母过门后,很善理家,处处表现出大家风范,且生儿育女,多子多福。她一生生有八子五女,人称“七郎八虎,五女团圆” 。即长名怀亮、次名怀明、三名怀珍、四名怀珠、五名怀琦、六名怀珊、七名怀玉、八名怀宝﹙后过继给薛万奇家门做养子﹚。八子都长寿善终,五女大都英年早逝,唯三姑母怀英长寿,善终。
由于老祖父、祖父的勤实,喜欢交朋友,老祖母广结善缘,加上祖母的治家有方,家业如旭日东升,逐渐殷实起来,除了租田种地外,还领金在宁条梁合股办起了“三合永”,经商做买卖,并在贾石渠置田买地,营造庄园。举家迁入贾石渠后,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苦心经营,到了民国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人口增至三十余人,农忙时还雇请帮工,四合头庄院,有房屋5间,土基结口窑洞10孔,拥有土地七、八百亩,其中耕地四、五百亩,耕牛两犋,供家庭使役毛驴4头,此外,在内蒙捎有场牛20余头,场马6匹,家里牧放绵山羊200余只。在经营商业、农牧业的同时,还赶高脚运输,其中,有单帮驴4头,双帮骡马6匹,并在耀县开有自己的骡马客店,一时闹的天摇地动,遐迩闻名,成了红柳河畔的名门大户。
家庭成员的具体分工是:父亲经营“三合永”商铺,二叔父主管家务,三叔父领工,四叔父经营骡马客店,五叔父赶高脚运输,六叔父因盲守家,七叔父帮二堂兄立文、三兄立武、四堂兄立成放牧,早晚上私塾读书识字。
我家虽然家大业大,赫赫有名,但有老祖父、老祖母的传教美德,勤劳致富,从不欺压穷人,广施济贫。民国三十六年,陕北遭灾,神木老家更甚,有大批家门自己和部分外姓听说我们光景过得好,都涌来讨饭度荒年。父辈们都热情接待,施舍放饭,一天最多达到二三十人,使他们度过了灾荒。父辈们的善举,至今在神木老家广为流传。正因为这些原因,解放后,我家的成份只定了个中农,就是在社教和文化大革命极左时期,也补定了个老上中农。
小时候的生活是快乐难忘的,我们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大小不等十来个,常在一起摆家家,捉迷藏,打马城,赶野猪,掏鸟窝,玩个不亦乐乎,尤其使人难忘的是门前那三棵老榆树。第一棵长得有十来米高,两个人搂不住,上面搭有喜鹊窝,每天早晨喜鹊子总要叽叽喳喳叫几声,好像给人们报喜。这喜鹊也很懂事,从来不抓食我们的小鸡,只是树的半腰中,有几个小孔常常流着榆汁,据说这是马鸿逵的队伍进村抢要粮草时打伤的,我们真恨这些匪兵。第二棵老榆长得低一些,人能搂着树身向上攀登,我们常常上去采撷榆钱吃。只有第三棵生得弯腰驼背,足有两三丈长,我们常骑在上面荡秋千。记得有一次,一个解放军的小号兵,见我们荡,也上来荡,和我们玩得一样开心,还给我们讲了部队的一些故事,至今难忘。我们虽然爱掏鸟窝,但栖居在祖母外间屋檩上的燕窝,我们是从来不掏的,因为雏燕太可爱了,黄嘴巴,黑眼睛,毛茸茸的,见母燕子归来,总是张大嘴巴接食。老燕子见我们到来,呢喃燕语,好像在说:“不吃你家糜子,不吃你家谷子,但在你家抱一窝儿子!”其实这些祖母早告诉我们了,说燕子是益鸟,不糟踏庄稼,专吃害虫。听完老燕子的祈告,我们都会嘻嘻哈哈地笑着走开了。
往事如烟,我家在一段黄金鼎盛过后,到了民国三十七八年,已是大厦将倾,社会兵荒马乱,苛捐杂税如牛毛,家庭收入,收不敷出,特别是二叔父去世后,使家庭失去了顶梁柱,再也难以维持下去,父辈们经过集议,征得祖母同意后,决定分家另立门户。
一部发家史,两行辛酸泪。“齐家治国本一理,兴衰只在转瞬间。尺牍家史作明镜,恒念祖宗创业艰。”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