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最为魂牵梦萦的就是故园的山水,童年的生活,老宅的情结。
这次回家祭祖,顺便看了一下伴随着我度过童年生活的老宅。现在除了有三孔土基结口窑洞还破烂不堪地横在那里外,其他已坍塌亮出窑掌,活像几个掉光了牙的老翁张着口,似乎想向人们诉说着什么,只有残垣断壁上长着的牛哞草和窑背上面的黄蒿,还在随风摇拽。这些历史遗迹,看了后真让人心酸,不禁勾起对往日的回忆。
听父辈们讲,我的祖上原住神木柳树沟村,清光绪年间,因天遭大旱,无粮果肚,一家人只好离乡背井,走西口,逃活命。老祖父、老祖母带着一儿、一女,背着铺盖卷,赶着仅有的一头老黄牛,一路上儿啼女哭,忍饥受饿,历尽苦难,足足走了近一个来月,才趟过红柳河,来到宁条梁镇南,一个名叫罗大滩的村子。老祖父一看,这里很像老家柳树沟的村貌,有山,有水,但比那里平坦得多,宽展得多,正是个安身立命的好地方!于是就在附近叫作马大渠的小庄子里问了一个地方暂住了下来。
老祖父是个诚实的庄户人,有技术,有苦水;老祖母待人热忱,又做得一手好针线活,时间不久,便和村里人熟悉起来。开始,老祖父给人家打短工,老祖母帮人家做针线。后来,村里见这个来路人干得一手好农活,便争着抢着雇佣做长工,老祖母除料理家务外,还帮人干杂活,祖父和大老姑也给人家雇着放牛羊。
就这样过了二年,老祖父见这里土地肥沃,肯长庄稼,心想:“尤起给人家打工,还不如自家租块地来种,收获可能会更多些。”恰在这时,河对岸石家窑子村有个姓石的女人死了丈夫,无人种地,想出租土地。老祖父一听,喜出望外,连忙请了本村一个姓罗的人去介绍,谁知一说便成,老天爷扶着出门人。第二年春节刚过,老祖父一家便从河西迁到河东,在邻村的野猫圪崂租了一孔窑洞安下了家。
老祖父由于苦水好,精耕细作,又有老祖母下田帮忙,一年下来,所租种的20垧地﹙一垧为五亩﹚,便获得了好收成,除给人家交过地租,留足牛料籽种外,要比打工收入高出好几倍。三年下来,便吃得有,放得有,由单犋牛变成了双犋牛,村里人说:“土地爷也向着东路人。”
如此年复一年,精耕细作,天复一天的挥洒汗水,家里是大囤子满,小囤子流,一孔窑洞除了人住外,都堆满了粮食。后来,实在盛不下了,便在院子里打窖,充上糜草来储存,或利用农闲时,赶上毛驴去宁条梁粜卖。
老祖父性格耿直,轻财尚义,家里略有宽余后,常常拿出一些粮食来接济村里的一些无米下锅的人。时间长了,便结识了不少的朋友,有的还金兰结拜,成为异姓兄弟。老祖母为人宽厚,从来不和邻里吵闹,而且还时常帮助邻家的孩子黹帮纳底,缝补衣服,结下了不少善缘。祖父因受家庭教育和熏陶,从小就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邻里有事请帮忙,随叫随到,从不推逶,因此,也博得了好名声,都称赞他是个好后生。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祖父转瞬就长成了大后生,到结婚年龄了。村里好些朋友不止一次地劝说老祖父该给祖父订婚了,可他听后,总是叹口气说:“咱家穷,缺田少地,又是外地人,谁还看下和咱结亲!”“外地人怎么啦,常言说得好,‘臭有种,穷无根’,只要人务实,照样可以由穷变富,你们现在不是比一上来强多了吗?”说完,顿了顿,吸了几口旱烟,接着又说:“隔河贾石渠有个大户人家刘发旺,人称‘三合永’刘,有个好女子,大家闺秀,人又长得好,要是给的话,那就是你家的福份了!”老祖父听了直谣头,连说:“不可高攀,不可高攀!”这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看把你怕的,打不来粮食还怕把口袋丢了,凭我这三寸不烂之舌一定能说成,怎么样?”老祖父听了,叹口气,也只好点头同意了。
那个朋友也算热心人,过了几天,真的去提亲了,“三合永”刘一听,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心里说:“我当是谁家来提亲,原来是老薛家,真是野雀子妄想占凤巢!”可转念一想,既然是来路人敢来高攀,必有来头,不妨用大话试他一试,于是脱口便说:“亲,我是愿意许,但咱‘挂面调醋,有盐﹙言﹚在先’,需拿一个五十两国泰大元宝作订金,散碎银两不能算数,否则,嗯,休想!”老祖父的朋友一听,“这不是有意在刁难吗?但不管你怎么说,只要你吐口了,钱出在世上,回去再想办法也不迟。”于是就说:“你这话可当真?”“儿女婚姻大事,哪有戏耍的道理!你放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三合永”刘激得满脸通红。提亲人见把实好了,便连忙称谢告辞。
媒人回来把这情况一说,老祖父脸上立刻愁云密布,有点犯难了,“财礼大不说,可这一个国泰宝,到哪儿去弄?”媒人见状忙说:“‘大家搬柴火焰高’,把咱那些弟兄们召集起来,说不定办法就有了。”
一宿无话,翌日,朋友们都在老祖父那孔窑洞里聚齐了,媒人说明情况后,石老大先开腔了:“常言说得好,‘在家靠弟兄,出门靠朋友’,大家凑吧,我先借十两!“我三两!”“我五两!”……不一会儿,五十两散碎银子就凑足了,吃了一顿猪肉大烩菜,就各归各家。
第二天,老祖父背着凑来的散碎银两,到宁条梁银店老板苏振龙处兑换成元宝。老祖父说明情况后,苏老板满口答应,连说:“成人之美,好事,好事!”这平时要不是老人家厚实,这样的难事,哪能办得如此顺利。
元宝有了,“三合永”刘后悔是有些后悔,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好收回,只好默认罢了。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