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娱乐 / 正文

靖边的三位父母官(之一)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1-09-06 17:15 作者:许江

现在,老一辈人还把市县的行政主官称之为父母官。父母官一词,应该是出自宋朝诗人王禹偁的《谪居感事》一诗,“万家呼父母,百里抚茕嫠”,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这种称谓盛行于明清时期,用来泛指自己家乡的地方官,那些公正廉明为民办事的行政官员,才能得到这样的美誉。

在民间也有这样一句俗语,“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也就是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任期内,必须为老百姓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不然就枉吃国家俸禄,愧对父母官的称谓,还不如回家做点买卖好了。可见一个官员主政一方,对其辖地的社会、经济、治安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靖边,明洪武六年(1373)设靖边卫,取绥靖边疆的意思,靖边之名延续至今已近650年。清雍正九年(1731)置县也290年了,置县后治所先在靖边营(今新城),历时138年。同治八年(1869),县治迁至镇靖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镇靖城解放,国民政府移治柠条梁镇。二十七年(1938)靖边划为陕甘宁边区直属县,中共靖边县委、靖边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迁到镇靖城。三十一年(1942)秋季,迁移到张家畔村,镇靖城作为县治历时70多年。

靖边营和镇靖城作为县治时,期间有知县、县长(知事)和县委书记共60多人。他们有的在任期内无所作为鲜有政绩,只在志书上留下名字,而在民间没有留下名声;有的贪赃枉法残害百姓,虽然也留下了名字,但千夫所指名声狼藉;有的则勤政为民廉洁自律,既留下了名字,也在当时留下了非常好的名声。由于时间久远,也没有文字记载,那些精明干练为民办事的父母官,其业绩口碑都随着历史的长河渐渐远去。但晚清、民国和陕甘宁边区时期,靖边县的三位父母官,人们仍然传颂着他们的事迹。

清朝知县丁锡奎,甘肃秦安人,光绪二十二至二十六年(1896~1900)任靖边知县。其时县域人烟稀少,田园荒芜,官府倾颓,市井萧条。他到任后,立即清理积案,修葺衙署,整饬集市,轻徭薄赋,使士农工商各安本业,凋敝的经济日渐恢复。在此基础上,改义学为崇正书院,亲自讲学,制定奖罚制度,勉励士子勤奋读书。为尽快恢复回乱造成的创伤,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每外出巡视,凡遇勤劳耕作之人即赏钱鼓励,对那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者必严加责罚。他还劝喻百姓广种树木,多养牲畜,提出了每人种植五棵树的要求,撰写了《劝民植树俚语》四处张贴。一个进士出身的县令,能以俚语教化民众,其心堪赞,录之分享:

靖边人,听我说:莫招贼,莫赌博,少犯法,安本业。多养牲,勤耕作,把庄前庄后,山涧沟坡,多栽些杨、柳、榆、杏各种树科。这栽树,有秘诀:入土八九分,土外留少些,头年插根深,次年容易活。牛羊不能害,儿童不能折,立罚章,严禁约。年年多种,年年多活,将来绿成林遍山阿。能吸云雨,能补地缺,能培风水,能兴村落。又况那些柴儿、杠儿、椽儿、柱儿、檩儿、板儿,子子孙孙受益多。你看那肥美地土,发旺时节,万树荫浓处处接。一片绿云世界,行人荫息,百鸟鸣和,山光掩映,日影婆娑,真可爱,真可乐。

丁锡奎在任期间,还创设志书局,亲自担任总纂,编成《靖边县志》4卷8万言,为靖边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官修志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真可谓:

靖边有幸丁令来,多策并举度荒灾。

寻访典迹修县志,崇正书院育英才。

民国县长牛庆誉,山东曹州(今荷泽)人。民国十七至二十年(1928~1931)任靖边县长。上任伊始亲撰一联,“枉要同胞一文钱请唾我面;莫忘公仆两个字感服民心”,贴于县府大门。那年正值陕北大旱,靖边亦寸草未生,刀镰未动,十室九空,饿殍盈道,幸存之人不是面黄肌瘦,就是周身浮肿。于是他动员绅商富户救死扶困义捐赈灾,筹得粮食200多石,银洋1000多元,又在“华洋义赈会”和山西等地筹得粮食300多石,发放给受灾民众。镇靖城中设立收养所,收容灾民2000多人,放舍饭救人。待民心稍定后,将青壮男子组成土工队,修补东、南、北的城门,在北门外的西芦河上架起铁索桥,解决了发洪水时不能通行的问题。还在城中修建了中山台和广场,宣讲孙中山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的道理,动员百姓植树造林恢复生产,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牛庆誉凡遇重大刑事案件,必亲自查访,严细问审,巧断了两起命案,使含冤者昭雪,作恶者受惩。由于抑制强豪,革除弊政,勤理政事,公正廉明,触犯了一些旧官吏和土豪劣绅的利益,民国二十年(1931)九月,在土匪张廷芝等人的策划下,县政府警察发生武装哗变,被迫离任。临行时,百姓送万民伞以表敬仰和惜别之情。靖边民谣“十山九破头,河水向北流,富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就是说的这件事情。

靖边文化局的王笑理写了一个《县长牛庆誉》的剧本,发表在《无定河》上,故事立意和情节都很不错。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搬上舞台,仍须得到有关领导和单位的支持协调才行。

2007年4月,我来到镇靖城,给朋友讲述牛庆誉的故事,并作了一首小诗:

春风伴我乘兴来,驻足凭吊中山台。

 牛公德政成佳话,遗老至今说赈灾。(未完待续)


                                                                          (作者系靖边县国资办原主任)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