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娱乐 / 正文

读《父亲的希望田》有感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1-09-06 17:14 作者:温怀德

王进明老师写的《父亲的希望田》一文,语言朴实流畅,文笔清新隽永,感情深厚感人,写出了父亲一生勤劳俭朴、忍辱负重、养家糊口、育子成才的精神风貌。同时,该文也反映出上世纪中后期陕北农村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情景,读后深受感动。但我记得,在那个年代,农民在集体撂荒地上随意剥土种田,在我们这里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我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出生于靖边农村,五十年代初入县城上学,六十年代初高中毕业返乡务农。我记得从一九五八年全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后,农民的土地全收集体,只给个人留极少量的自留地。农民除在自留地上耕作种植,再不能在任何地方多种一分地。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全国粮慌,农民食不果腹。一九六二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给社员放大自留地,允许开垦“拾边地",解决了燃眉之急。没过几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九六八年割资本主义尾巴,个人的土地、林木、牲畜等生产资料,除了留有极少量的瓜菜地外,其它一律收归集体,绝不允许个人在集体地上开荒种植,就连在自家硷畔、墙边种些瓜菜,一经查出,便以资本主义尾巴的名义立即铲除。农民在自留地上种的瓜菜,自己省吃俭用挤出一点,卖了换点倒石油买洋火钱,也会以资本主义倾向受到批判。我记得当时有个驻队干部在社员会上编了个顺口溜:“春卖菜夏卖瓜,秋卖树叶柳把把,冬卖鸡蛋向阳花。"这都是资本主义倾向,坚决制止。

王进民老师的父亲所在的府谷,当时不但允许利用一切空闲去开垦“救命田",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并跋涉长途去贩卖。这和同在榆林地区的靖边县就大相径庭。是大政策两地有别,还是当地施政者不同?费解。

还有一点,好像府谷的物候也和靖边有所差异。比如,靖边的杏子在春末夏初就成熟收获了,府谷的秋季里还有金黄的杏子烂在地头。我只走过几次府谷,没在那里居住工作,真不知道两地只隔几百公里,气候与物候竟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作者系靖边县委党校原校长)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