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阳周城的始建时间
关于“阳周城”的始建时间,最早当在前422年之后。是时,晋国正卿魏斯得到了祖居之地“上地”(指今河套地区“圁洛两水”之间的地域名称。“圁水”即今窟野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巴定沟,流向东南,经伊金霍洛旗和陕西省府谷县境,于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洛水”即今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草山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吴起、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到三河口汇入渭河)的区域,并命李悝为上地守,建军城十五座。现在已知当时的城址只有“阳周”(今靖边县杨桥畔镇)、“肤施”(今横山县或延安市境内)、“雕阴”(今甘泉县寺沟河)、“石枕”(今绥德县)、“原都”(今靖边县龙洲镇),其他十个城址和名称则有待考证。
前403年,三家分晋完毕,魏斯被封为文候后,立即在“上地”置“上郡”,郡治所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根据今天的遗址和地理条件及军事要略等方面综合判断,郡治所在应在“阳周”,辖“肤施、雕阴、石枕、原都”等十五城。
据此,今陕西省子长县的“阳周”(见毕沅《关中胜迹图志》:“汉阳周古城在安定县北,其地有怀宁河即走马水,出高柏山,亦即桥山,与班、郦所述为合”)和甘肃省正宁县的“阳周”(见《正宁县志》:“东汉之时,此处始设独乐、阳周、西川三县”),当不是魏、秦两国的“阳周”地望所在。
02
魏长城的始建时间
据《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太史公在《史记.魏世家》中也作了较为粗略的记载:“(魏惠王)十九年(前351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今包头市敖陶
窑子古城)。”
从这两条史料中可以看出,魏国为了扼制秦国的扩张,大将龙贾于前358受命修筑了一道自今华县沿洛河北上至“阳周城”(今靖边县杨桥畔镇)的长城,辖治今陕北和河套地区,并在“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寺沟河)
驻兵10万镇守,防止秦军北上。
前351年,龙贾又将魏长城延伸到了河套北端之外,修筑到了今包头市的敖陶窑子(当时称“固阳”),全程竟达1600余华里。
由此也可以看出,今陕北地区和河套地区最早的长城遗址,大多是魏国在前358年至前351年所建。后人往往将魏长城与秦长城混为一谈,主要是忽略了这一段史实。再加上秦长城往往在魏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使今人更是难以区别。
03
阳周城的属秦时间
前331年,秦魏“雕阴之战”爆发。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七年(前331年),公子昂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前330年),魏纳河西地。九年(前329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十年(前328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
秦魏“雕阴之战”和“河西之战”后,魏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不得不分别在前330年将关中东部的阴晋、黄河西岸的河西地数座城池和前328年将上郡属下的十五座城池全都拱手让献于秦。
从这一条史料中可以看出,在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连败后魏国的将“上郡十五县”让献于秦,这其中就包括“阳周城”。也就是说,在前328年,原属魏国的“上郡十五县”悉数归秦国所有。
04
秦长城的始建及最后修建时间
关于秦国修筑西北方长城的具体时间,在《秦本纪》中查无记载,反而在《史记.匈奴列传》有录:“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
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昭襄王嬴稷击灭义渠国的准确时间是前272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随后置“北地郡”,下令“起自临洮(陇西),至于碣石”(上郡)修筑“列城”(参见《水经注》)。
由此可以看出,这道“列城”的起点为“陇西郡”(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郡治狄道),向东连接“北地郡”(在今甘肃庆阳市西南,郡治义渠县),终点止于“上郡”(在今陕西省靖边县,郡治阳周城),全长约1400余华里。
此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前215年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驻“上郡.阳周”,“北逐戎狄”,夺取了上古中国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从而扩修长城。
从上述的史料可以证实,秦朝的“万里长城”从统一六国后,主要是连接了魏、赵、齐、燕四国的原有城墙及城邑形成,并且也不是整体联建,形成一体,而是有墙接墙,遇城联城。平坦之处连成一体,山河之间则建筑了烽火台用以看守和示警。
我国北方长城的建设,主要分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最古老的“战国魏、赵、秦长城”(前358年左右);第二个时期是秦统一六国后新筑、加筑、接筑的长城,被称为“秦长城”(前215年始);第三个时期是张骞通西域及汉朝数次用兵并管理河西、河套后断续所修的“汉长城 ”(前144年左右);第四个时期是距我们最近、体量最大、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明长城”(1471年始)。
(默冰,原名赵世斌,靖边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