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娱乐 / 正文

“大魏夏州世界沙门统铭”试析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11-30 09:33 作者:默冰
       2018年3月31日,我在齐志先生的收藏品中发现一块西魏时期的墓志铭,距今约有1468年。
 现试析一下碑文,请诸位共同研判。
     此碑的出处据传有三:一说是靖边县红墩界镇;一说是靖边县高家沟王坟湾村;一说是靖边县龙州镇。
  这三处地方都具备出土此碑的历史人文条件。
  红墩界上古为河南地,西汉为朔方郡所在,五胡十六国时为赫连夏统万都城,西魏时系宇文泰夏州治所之地,符合碑文中描述的多种条件。
      高家沟阳畔、王坟湾两村上古为颛顼(高阳氏)封地,根据史料及当地出土文物判断,此处极有可能是黄帝原冢地。虽然在碑文前三段描述中都与此处有关,但是一个刚在中国兴起的佛门弟子想埋在华夏两族的祖陵之旁,即使他复姓公孙,恐怕也非容易之事。
      龙州镇上古为皇华城,大禹时称雍州,夏、商、周三朝称原都、京室,魏建上郡,秦建阳周,西汉称龙城。
 此地在东汉佛教初传中国之时,为连接敦煌、长安、洛阳枢纽之地,佛门弟子大多在此凿窟造像,借祠建庙。
 然此地在隋唐之前,历朝历伏皆视为圣地不敢僭越设置治所,佛教趁机在此兴起也未可知。从现在周围残存的佛窟群及寺庙遗址来看,碑文中所指的灵觉寺极有可能建在此处。
      下面来看碑文。
 这块墓志铭的题目为大魏夏州世界沙门统铭。
 “大魏”指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西魏(535年--556年);
  “夏州”则为西魏宰相宇文泰的老家与治所(其祖为夏裔南匈奴一枝);
  “世界”在当时是个新名词,为佛教专用(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
       “沙门”为高僧大德尊称(《俱舍论》:“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
    “统铭”从字面上来看,是“总括铭记”之意。
    用我们现在熟悉的语言模式,则应该译为“大魏帝国夏州府世界僧侣记录碑文”---难道这墓內的葬者,竟然是当时“世界”所有僧侣的首领吗?
      是时,佛教(时称浮屠教)传入中国已近480余年。
    中原河南达摩传法已成(?-536年),禅宗二祖慧可(487~593)崭露头角,妙善(?-约530年左右)已成观世音菩萨初形,昙延(516-589年)也已风芒毕露(与东晋道安并称为玄门二杰),智顗(538—597)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后创天台宗),三论宗创始人吉藏(549年-623年)则刚刚出生……墓志铭主人能获此誉,究竟是何奇人?
 让我们一探究竟。
      墓志铭的第一句是:法师讳显略,俗姓公孙,辽东人也。
 由此我们知道,墓內葬者法名叫显略。
 但当时法名中带“显”字的前有东晋法显(334年—420年),后有辩僧昙显(生卒年失考),而遍查中国史料和佛教史籍,竟无显略一字记载,诚非怪事?
 可是,当我们看到其“俗姓公孙”,便明白其获此殊称,是因为该姓为轩辕黄帝独有,这也即表明,显略虽是法师,却为正宗的皇族嫡系。
   当时夏裔五胡乱华,各族国都自认为轩辕正宗,法师显略俗姓公孙,正是皇族嫡系,确实堪当“世界沙门”之誉。
      再来看下面的两段碑文:
 皇帝苗胄,香揆无穷,官爵继而不绝,厯政常传矣,眠踹表质,怀真体慕。
 玄宗既知七星之地多隘,绝世之滨难追,至于三槐九檙之荣。
  这两段碑文,基本上回答了显略为什么不远千里来到夏州传法的原因。
  原因一:其为“皇帝苗胄”(此处“皇帝”实指轩辕黄帝),而轩辕一族自创华夏帝国以来,一直执掌天下,“香揆无穷,官爵继而不绝,厯政常传矣。”
    原因二:因其仰慕先祖轩辕,所以“眠踹表质,怀真体慕”来到此地弘法布道。
原因三:为何要到此地弘法布道?因为这里是“玄宗(指道家)”一直守护的 “七星之地(指黄帝原冢地七大坟冢)”和“绝世之滨(指雍州龙城)”。作为皇族嫡系,其即可守陵弘法布道,又能时刻追思先祖列宗“三槐(“位等三槐,任均四岳”之意)九檙之荣(“九鼎”之意)”。
      下面的碑文,似为描述追思之情:
 左珥合辅之华,犹是浮沉之理;未会安乐之石,思达峰雪于岩。森之闻瑟,形崄宜于;无为之所,志满显成,三尊助运。
   “左珥”是古人描述珠玉耳饰有光晕的状态,含“日月、阴阳”之意。前两句大约的意思为: 日月、阴阳相辅,才会有明有暗,有起有落---此为大道之理。这似乎告诉华夏两族:此时五胡乱华,是大道循环,不必悲观;
 接下来的两句大约意思为:虽然没有机会见识先祖列宗的丰功伟绩,但思想中却能向往他们雪岩之巅般难以逾越的辉煌。
此后两句,似为讲述帝冢周边环境:森木旺盛幽静,风穿过时发出琴瑟之声,地形险峻又宜于朝拜;
 最后两句,描写显略志向:在这块荒忘之地,祈求“三尊” (世间指君、父、师;道教指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佛教指释迦佛、文殊、普贤)佑护,立志要恢复显示先祖过去的荣耀。
      下面的碑文,讲述了显略法师的生平经历:
 年方十二,舍爱祋续专情,妙趣洞昭空有。是以道俗归诚,敬仰如神,遂群声唱举,表为僧首。
 自任纲维廿他载,复自割三表,建兹塔寺,业等育王。功踰点皿,导转轨与火宅,引丹柳与苦海。
 这使后人明白,显略法师在12岁时顿悟佛法“妙趣洞昭空有”,离开家族专心修行,获得了道家的肯定与百姓的敬仰,年少时便成为中国西北佛教领袖。
 在他领导西北佛教的20多年中,弘扬佛法,建立了西北最大的佛教基地“灵觉寺”,这相当于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推行佛法的功德。
      其下碑文,讲述显略法师的入灭时间:
 然世谛循环,业从因果,以大统十六年岁次,庚午三月庚戌朔五日,襟疾于灵觉寺。宰相留心公废,春守驰驿替疗竟不沮救。至廿三日壬申下夜,无常可诏,法山颓落。
 从这段碑文可以看出,显略法师的得病时间是550年三月初五,入灭的时间是550年三月二十三。在这18天当中,西魏宰相宇文泰正值“春守”整兵期间,他竟然抛下繁重公务,从长安急忙赶回夏州抢救显略法师,并且要为之“替疗”,可见其在宇文泰和西魏帝国心目中的显赫位置;
 其下碑文,讲述显略法师入灭后蔚为壮观的葬礼:
  惠目隐晖,四部素服;云合雾哀,血目交盈;涕零如雨,思慕伤仁。
  不但西魏帝国所有的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素服”拜谒,众多弟子“涕零如雨”竟然导致“血目交盈”,由此又可见其在僧众中的威信。
      最后的碑文全是赞溢之词:
 镌石留诚,其辞曰:
 修哉,生灭邈矣,灵原循枢无定理;不常存英,姿器性正学超溛;归我法云,布地黄金苌乖;忠日永辞,表(春)月垄树烟凝墓;门霜结寂,之幽坟兰玉摧芳。
  金石相举,日月齐光。
  大统十六年四月九日。
      读完这篇墓志铭的碑文后,留给后人的疑惑是:显略法师既然是当时西北僧众之首,又为西魏帝国实际掌舵人宰相宇文泰所敬重,为何今天在史料中竟然查阅不到其片言传记?就连中国佛教史中也难寻踪迹。
 我们或许进行如下推测,看看能否解释当时真相一二。
 从秦并六国开始至今,中国的史书或因焚毁,或因战乱,或因政权需要,竟有多达17次的续编和篡改。
  而这其中最主要的篡改,是集中在了“夏华之辨”上。
  从轩辕黄帝始至姬氏周朝止,中国的政权在长达24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由“黄裔”夏华两族轮流执掌,历朝帝国和诸侯(列国)都有明确的族谱记录。
 秦并天下后,因其非“黄裔嫡系”,遭诸国诽议,故焚绝夏、商、周及列国史书族谱,意在根绝夏华两族历史记忆,决不是儒家叫喊的“焚书坑儒”那般虚构之辞。
 举一个证例:嬴政称帝之前,轩辕黄帝的“黄”字写作为“皇”,他的嫡系夏华两族称“皇裔”而不是“黄裔”。 嬴政建立大秦帝国后,把“皇”字据为己有,自称“始皇”。
 为有所区别,儒家献媚,将“轩辕皇帝”改为“轩辕黄帝”,把“皇裔”写成“黄裔”。
此后汉朝是庶民立朝,自然会尊儒学而排黄裔,否则难以向天下自证高贵。
  五胡十六国,各族各国都自称为黄帝正宗,企图重掌天下。直至隋唐之际,各族混血日盛,乱了宗脉,“黄裔”一说必须从史书中剔除,方能预防有人借“黄裔”作乱……
 显略法师虽为西魏“世界沙门”领袖,但因其“俗姓公孙”又是“皇帝苗胄”,故极有可能在正史中隐去其身份与事迹。
  但是,为什么佛门弟子的史籍中也见不到其只言片语?原因大约如下:
   一、当时中国佛门似乎分为北南两派。北派以显略法师为首,在秦列城塞外上古河南夏州布道;南派以印度达摩为像征,在中原河南洛阳弘法。
  后因南派弟子慧可创建禅宗影响至今,北派弟子身处“灭佛中心”而摧毀殆尽。显略法师因无弟子延续传世,不见佛门经传之中也是合情之事;
   二、从靖边县现在残存的寺庙遗迹来看,当时的灵觉寺内及周边寺庙,全以黄裔的祭祖之地“五龙宗祠”为主殿(黄龙为黄帝,红龙为嫘祖,青龙为玄嚣,白龙为昌意,黑龙为颛顼),旁殿供奉佛门诸祖。
 这分明将佛祖置于中国帝王和道家、道教之下,以当时道佛两家不共戴天的争斗状况,显略这样将道佛合一,在道佛两家眼中无疑是个共同公敌!
 也许一直找不到源头的“离经叛道”这个成语,就是因其而生。
  拙解如上,请诸君斧正。
  后附碑文:
  大魏夏州世界沙门统铭
     法师讳显略,俗姓公孙,辽东人也。
 皇帝苗胄,香揆无穷,官爵继而不绝,厯政常传矣,眠踹表质,怀真体慕。
 玄宗既知七星之地多隘,绝世之滨难追,至于三槐九檙之荣。
 左珥合辅之华,犹是浮沉之理;未会安乐之石,思达峰雪于岩。森之闻瑟,形崄宜于;无为之所,志满显成,三尊助运。
 年方十二,舍爱祋续专情,妙趣洞昭空有。是以道俗归诚,敬仰如神,遂群声唱举,表为僧首。
 自任纲维廿他载,复自割三表,建兹塔寺,业等育王。功踰点皿,导转轨与火宅,引丹柳与苦海。
 然世谛循环,业从因果,以大统十六年岁次,庚午三月庚戌朔五日,襟疾于灵觉寺。宰相留心公废,春守驰驿替疗竟不沮救。至廿三日壬申下夜,无常可诏,法山颓落。惠目隐晖,四部素服;云合雾哀,血目交盈;涕零如雨,思慕伤仁。
  镌石留诚,其辞曰:
  修哉,生灭邈矣,灵原循枢无定理;不常存英,姿器性正学超溛;归我法云,布地黄金苌乖;忠日永辞,表(春)月垄树烟凝墓;门霜结寂,之幽坟兰玉摧芳。
 金石相举,日月齐光。
大统十六年四月九日。
     (默冰,原名赵世斌,靖边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网络编辑:贺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