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娱乐 / 正文

俺们乡秋收变奏曲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05-11 10:12 作者:徐斌
       60年代小时候,我家兄妹有好几个,父母无力抚养,于是将我过继给远嫁靖边县龙洲乡的小姨,为此我在龙洲乡(现已改为龙洲镇)生活了十几年,直至考上大学去外地求学、工作。龙洲乡风光旖旎,物产丰富,尤以小米、大葱为特产,名誉四方,素有"龙凤贡米"之称。这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俺们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在每年秋收时节田野场景就可见一斑。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联产承包到户,改革开放的春风传遍了大江南北,大家都对这一转折性国策拍手称快。包产到户后,农民拥有土地后像获得新生一样,干劲十足,信心百倍。
 龙洲乡之前是人工收割,虽然速度慢、效率低,但田野里大家有说有笑的,其乐融融。累了大家唱一腔子山歌,男女对唱,唱出了爱情,唱出了丰收的喜悦,更唱出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秋收很紧张很辛苦,每天天刚蒙蒙亮,社员们就下田干活了,可谓披星戴月。记得那时天还是热,一家人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养父养母在前面挥汗割稻,我跟在他们后面拾撒落的稻穗,没干惯农活的我,不一会儿就汗流满面、腰酸背疼吃不消了。正是有了大家的辛勤劳作,才有了粮食的大丰收。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吃饱穿暖的日子,都想过富裕的日子了,于是泛起了打工潮。大面积的土地荒芜了,田野也变得寂寞了。
茅封草长,荆棘丛生,无人打理,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到了秋天再也看不到往昔热闹非凡的秋收场面了,更别说大丰收的盛况了。
光阴似箭。随着国家开始把发展重心调整到了农村,党和政府把农村产业发展扶贫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真正实现全面奔小康。“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时候,外出农民学了本事,就都回来建设家乡了,开始建设生态农庄、产业观光园和田园综合体,美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此时,连城里的大学毕业生都来农村打工了。落寞的村庄又开始热闹起来,拥有了现代化气息的田园风光更美了。当此时,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华秋实。龙洲乡的金秋再次出现了热闹的丰收场面,大家喜气洋洋,忙得不亦乐乎。丰收龙洲乡,是秋天里最美的乐章。金灿灿的稻谷为青山绿水着色添彩,风情十足,形成一幅天然的唯美秋收画卷,赏心悦目。秋收画卷折射出的是粮食大丰收后的幸福和满足,农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龙洲乡人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显得更加充实,更加充满阳光……
我欣喜地看到,家乡田野上到处是自动化机械在收割、在播种,大大提高了田间劳动效率,农业生产和种植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我由衷地感到庆幸,为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而开心畅怀,心里不胜感慨:我的养父养母,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割,要是在以前,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现在的农民可真是享福了。国家取消了农业税收,又有“扶贫帮困”和“精准扶贫”等政策深入人心,龙洲乡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岁月如歌。此时的龙洲乡农业已不再是过去的传统农业了,而是现代化的生态有机农业,也不再是个体小规模种植了,而是发展成了标准化、集约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已成为激活乡村资源要素、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民用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引进优良经济作物种子,将撂荒的3000亩土地流转来进行统一种植,发展特色产业,多措并举,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只要合作社经营的好,农民年底可以按入股土地多少进行分红。不但如此,农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挣钱。农民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幸福指数也与日俱增,大家追逐着属于龙洲乡人的梦想。
    乡村兴,郡县治,则天下安。这会儿,我站在坚实的大地上。透过五十年的峥嵘岁月,透过龙洲乡的秋收变奏曲,就仿佛看到了祖国成长富强、繁荣昌盛的闪亮轨迹。正是:改革开放宏图展,农村旧貌换新颜,感谢党的好政策,农民的生活比蜜甜!
网络编辑:贺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