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与春漫长的角逐后,料峭渐去,和煦终来,5月的暖阳洒这片养育我们的黄土地上,也温暖了正忙于耕种的老农的心里。
站在平坦无垠的高标准农田,无限感怀过往的艰辛,感动那蹉跎岁月的洗礼,感恩一道道好政策带来的新变化、新期待。回望70年前,张家的骡子和李家的驴套在一起,从地这头犁到那头,老农把着犁把,深一脚浅一脚跟在后头。还记得点种吗?一镢头掏下,弯腰点下一粒种子,墒不够的时候,还要用扁担挑来水浇上,最后再埋土。
曾几何时,农耕是一种伤痛,很多孩子因此辍学,没有机会让知识改变他们积贫积弱的命运。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刺痛了多少少年儿郎的心,他们铭记住学堂上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训诫:“你们的学费是你老子从黄土疙瘩里刨出来的”!这句话鞭策出了多少饱学之士,他们游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每每回忆过往,深感当下之不易。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让广大农民富起来,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惦念的大事情。今天,“三变”改革打破了地棱地畔的束缚,大型农机具能在地里“横”行“竖”走,个把时辰,百亩良田连耕带种,滴管管网精准浇灌,能让每一粒种子实现“旱涝保收”......
科技兴农始终是一个重要维度。
昔日贫瘠的靠天吃饭的陕北,如今,农民有了盼头儿,干劲儿十足。耕种的效率提高了,平日里的闲暇时间也多了,他们或是响应村委会的号召,入股农民合作社当老板,或是自主创业搞特色,也可以加入锣鼓喧天的秧歌队愉悦身心......
这个特殊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安静下来,网络却在铺天盖地喧嚣着“粮荒”,很多市民哄抢米面粮油,物价也出现了小幅度的上涨。只有老农不紧不慢,他点了支烟说:“我心里有数,咱不缺粮”!
(作者系靖边县席麻湾镇政府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