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娱乐 / 正文

父 亲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04-13 09:41 作者:曹彬
     小时候最惧怕父亲,怕看见他冷冰冰瞅人的眼神,怕听到他凶巴巴吼喊的声音:“担水去”“割草去……”
放学回家,只要父亲在,必定把儿女们的零活儿安排得满满的:放羊、拾柴、浇菜园……晚饭后,如果有稀疏的月光,他一定会“零时”安排:“铲几筐干土,垫一垫猪圈。”父亲总是说:“从小不吃苦,长大就没苦水,就过不了光景,谁能养活你一辈子!”在他看来,农村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吃苦卖力!
父亲对待我们花钱的态度,就像旧社会地主老财给长工发工资一样苛刻。买支铅笔、买块橡皮,必定反复“审查”,生怕我们鬼鬼祟祟出去买二毛钱的油饼子吃。不过,那东西确实解馋。因为当时,普通庄户人家连玉米面也不宽裕!
     为此,我们经常在背地里偷偷恨父亲。有时我和弟弟议论,父亲就是全家的“仇人”……
 多年以后回想起,父亲是正确的,想把子女培养成自力更生、勤俭持家的普通人。这正是当今社会已缺失的一项光荣传统!
改革开放前,父亲的劳动所得足以养活六口之家。然而,我们的生活水平远不如同样条件的邻家。我们吃的是又黑又粗的糠窝窝,人家娃娃拿的是又黄又软的细糜子窝窝;都在外村上初中,人家娃娃隔三差五在村口下馆子,五毛钱一碗烩油饼,香得要命;我常常怀着自卑匆匆路过!直到毕业前,才攥着五毛钱享受了一回。至今记着那美味,那是我初中之前吃过的最香的大餐!
 开放搞活后,我们家也渐渐富起来,可依然记得那碗烩油饼,发誓下次回家前,首先吃一碗。我有钱了,不在乎那几块钱。可是每次回到村口偏忘了!大概是肚子里有了些油水,于是感叹“时位之移人也!”        
      跟父亲谈起这件事,怀疑那时候的穷迫。他说,其实那时挣得直比别人多,因为自己苦水好,又深知家贫。可是上有老母在堂,还有姊妹们需要牵挂;我母亲娘家同样贫苦,同样需要接济……我总算释然,从此懂得善待亲人,善待穷人!
 几年后,我考入师范学校,抱上“铁饭碗”。父亲自然骄傲,但是多年在儿女面前形成的严肃风格,让他在骄傲的同时又不失庄重,所以淡淡地吩咐我:“到集上割二斤肉,过天阴!”
 “过天阴”,是责任制后父亲新立的一个节日。春耕夏耘,劳累的庄户人最盼好吃食补充体力。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虽然解决了温饱,但伙食水平还不算高。遇个农历节令吃一顿肉,还相当有吸引力。天阴下雨也像过节令,更是一种期盼。而这次“过天阴”,分明是一种祝贺!
那时候,我也感觉很骄傲,跟上同学学会了抽烟喝酒,花销猛增。父亲对我大手二脚花钱的毛病完全不能容忍,就拿年轻时的苦难生活教育我,我以一种不服管教的嘲笑回应他:“你们那时是什么社会!”
“什么社会都需要会谋划、懂节约。你们的社会好,怎还有穷人……”父亲一脸严肃,让我再不敢狡辩。
  我的儿女会花钱了,担心他们养成大手二脚的毛病,我也经常拿小时候的贫苦教导他们,同样被儿子一句“你们那时是什么社会”的话顶回来了!
    我的表哥谈起自己用小时候的饥饿情节教育孩子时,被大女儿无情地批驳:“你们那是懒!饿成那样,怎不揪几碗白面片,或者煮几包方便面?”我笑出眼泪来……
 没有亲历,缺乏教育,孩子们显然已经不知道老一辈的苦难和奋斗历程,便也不懂得珍惜了!没有继承,何谈发扬!这样下去,是不是容易潜伏一些危机……
父亲老矣,竟至于留恋起儿女来。每次知道我回家,总是小孩子般坐在硷畔上等着;离开的时候,非要送我到大路上。我很感激、很兴奋!只要有父亲在,我就永远不会老;只要有父亲在,我就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网络编辑:贺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