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一架圪梁拐一道弯,瞒眼都是黄土山”的陕北高原,人们素来以贫瘠、荒蛮、落后、干旱著称,即便这片土地被世人称之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我们的祖辈们依旧守护着这片焦枯的土地,靠着对这片土地的信任和对龙王庙的虔诚,在这些山山峁峁之间,他们用自己一生的勤劳和智慧,走出一条又一条的小路,翻耕出一片又一片清新的土地,仿佛那些田地都成了祖辈们赖以生存的炕头。
我从小和祖父母长大,记忆中,祖父在每一年正月过后就开始忙了,他赶着毛驴驮着装满粪沫的线口袋送粪,粪堆倒的大小一样,横竖都整齐,然后,再盖上一层黄土用铁锹拍好,祖父说,怕粪走味,上地就没劲了。谷雨过后祖父又架起木犁犁地播种,祖母挂着粪兜点籽抓粪,地里的土疙瘩他们都要用榔头敲碎,再用耙子挠平……春种,夏锄,秋收,一年四季他们都没有闲的空隙。每年总盼着地里能长出好庄稼,过上吃饱饭的好光景,现实却总是让他们,一只眼睛在幻想雨水,另一只眼睛期待着救济粮。
也许,从小就看够了在黄土地上刨食的焦苦日子,我年幼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逃出这大山。命运却捉弄人,我嫁到同村一户农民家庭里,我的生活还是和这片贫瘠的土地有关,和一头驴有关,和东山的日头往西山背的劳作有关。
伟接过父亲递来驴鞭的那一年,我接住母亲的粪兜,我们一起从家门出来,像霜打了的两片土豆叶子,我牵着驴挂着粪兜走在前边,伟扛着一架木犁腰间插着驴鞭走在后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从家门口一直通向前梁的几亩糜地,这条小路承载着父母的一生,他们是赶着牲口,扛着锄头,背着背子……一年四季,四季一年踏出来的。
如今,我们又踏上这条承载着命运的山间小道,像父辈那样第一次走向前梁的几亩糜地。走到地头,伟架好木犁,套好牲口,我在粪兜里装上拌了大粪的种子,伟阴沉着脸,一手握犁,一手抽打着不听使唤的牲口,倔犟的回牛声,像一阵风,在山沟沟里回荡。我挂着粪兜,小跑着跟在后面点籽,难闻的气味使人犯呕。伟是一个犟脾气,常常和毛驴较劲,我知道他是着急种不好地,也是在发泄生活的苦闷和劳累。为了让爸妈放心,为了过上幸福生活。2002年的春天,我们托着沉重的行李卷,挤上一辆褪色的面包车,顺着崎岖不平的307国道终于离开了大山,去往鄂尔多斯一个叫河南公社的小镇。
那时候,我们村子流传的四大发财秘籍是:养母猪,种水地,驴下骡子,死女婿。也许是受村庄文化的熏陶,我的视野就那么大点。我们选择远走他乡种水地。在靠近毛乌素沙漠的河南村承包了一百多亩沙漠地,看着一股清泉从深井里涌出,就使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多么像一棵缺水长大的庄稼,看到生命之源泉,心里就充满了生长的喜悦。
在那些数不清的日日夜夜里,只要一想起还在大山里生活的亲人,我就有使不完的劲。为了摆脱贫困的梦想,为了在他乡立足,我放下女人应有的小姿情怀,全身心的投入生活,白天干农活,午夜放羊,每次夜间走出家门我都很害怕,可是没有办法,事情总是要有人做的。坎坷而忙碌的生活让我忘记了梳妆打扮,我学会了在沙路上骑摩托,能扛得动肥料,可以托回五十多公升柴油……风里来、雨里去,皮肤被晒得黝黑,头发也枯了……为了过上好日子,我们奋力在那片沙漠地奔跑,和自然抗争,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如今,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百亩喷灌地,也有了各种新型的农机具,终于在他乡能立足,过梦寐以求的生活。
可是,对于一个漂泊的人而言,回乡的路,就像一根脐带,一边是故土,一边是游子。多少次梦里我都出现在通往村子的路口,一副茫然的样子。仿佛在梦中我一直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多少年,那一刻,突然看见一个长大的、正在老掉的自己。村子里有一些东西正在迎接我,一块糜地,一棵老了的古树,一阵暖暖的山风……
2015年,我们怀揣建设美丽庄园的梦想,开着各种大型农机具,顺着一条宽敞而平整的307国道回到了家乡。打机井,整水地,修建养殖场,栽树种草……如今,我们在自己的希望山庄里养几十头牛,几十头猪,种几百亩地,心中的庄园梦渐渐实现了。
眼下已是农历十月,田野里依旧机声隆隆,伟开着收割机帮村里的人们收割玉米,我开着拖拉机拉草捆,我八十多岁的祖父爱我如掌上明珠,听说我去地里打牛草,他急忙拿着一把和他一样老的镰刀来地里要帮我干农活,又一看,他手中的农具在我这里无用武之地,就笑着说:“哈哈!公(国)家好啊!短短几十年,变化太大了,我们当年……”我的眼睛里不由噙瞒泪水,是啊!日子好过了,只是,像祖父一样在这片土地上遭罪的的人们都渐渐老了,也有的像奶奶一样,早已长眠在他们曾经种过谷子和糜子的一片土壤里。就像一颗颗不会再发芽的种子,一年年的被我们思念着……
星月依旧,岁月不古,时代在变化着,陕北也在变化着,曾经驴驮人背又缺水的黄土高原,如今,村容村貌都大有改观,打造美丽乡村已成规模,那几年进城是一种风超,村子多数都空唠唠的,如今村庄又炊烟袅袅,鸡鸣狗叫,返乡创业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多村村通公路,荒坡栽苗木,山地种果园,家庭农场,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兴起……山青了,水绿了,人们的生活富起来了。看病有医保,种地有补贴,孩子上学有补助……曾经靠天吃饭的村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家家户户都用上自来水,村里现有机井几十口,几万亩旱地得以灌溉,土豆、玉米单产猛增。今年我们滴灌种植的玉米,亩产超过两千多斤,在村子里创下了记录。
我从自己身上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全村人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带动乡亲们和我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也希望能影响到进城的农民工和我们一起返乡创业,这个时代,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相信,只要努力,山窝窝也能闯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