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步履碌碌。十年如一日的喧哗与忙碌几乎让我的灵魂无法歇息 ,我每每于匆忙之中渴望一丝小憩,一刻静读!但我无法安心于阅读!终于我在周国平经典随笔《人与永恒》中找到了答案。书中记载古人项莲生的诗:“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让我豁然开朗:我们不妨把脚步慢下来,给心灵一点空闲,做一点看起来“无用”“无益”之事。这样将我们的心理时间延长一些,从而把我们的人生旅途在主观世界中拉长一些。
《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的人的头脑里。当人们为了生活忙碌,忘记了思考,作者却将他经过深思熟虑的生活感悟呈现出来,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起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
“闲适和散漫都是从俗务中抽身出来的状态,心境却迥异。闲适者回到了自我,在自己的天地里流连徜徉,悠然自得,内心是宁静而澄澈的。散漫者找不到自我,只好依然在外物的世界里东抓西摸,无所适从,内心是烦乱而浑浊的。”在忙碌浮躁中生活久了,我感觉自己曾经澄澈的心都变得浑浊了,偶尔回归一下大自然,给自己的心放个假,到个恬静的地方清洗一下内心的浊气也不错,或者就只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房间里翻翻自己心仪的书,试着去经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去感受一下那忘我的怡然!
“人生唯一能够追问自身存在具有什么意义的生物,这就算人的伟大之处,但也正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对自己的存在意义没有明确的标准。”人寻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其实可贵的并不在于意义本身,而是在于寻求的过程!生或死,爱或孤独,自然或生命,真实以及美,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永恒的探索。读完了这本书,我对身边的事物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不一样的思考,尤其是书中对幸福的解说,使我不断的思考不断玩味。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在课堂中获得成长,必须要对课堂有一份敬畏之心。而敬畏课堂,首先必须热爱课堂,一个教师的尊严,一个老师的幸福,一个教师的价值都来自课堂——“得课堂者得天下”。在平时,我们也许都是十分普通的人,但一走进课堂,我们就会神采飞扬,就会沉浸在课堂的境界中——我们不仅自己获得了幸福,还可以给我们的学生带来幸福。人生便是这般,永恒亦是如此。
人生最终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墨西哥有个寓言,说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而读书正是我们让灵魂追赶上来的一个途径,而读富有哲思的书亦是于时光荒野中让心灵休憩的别样方法。
与时光的荒野里,我不禁想起在纷繁的尘世里寂静欢喜的杨绛先生。晚年备受打击的她,怎能活到105岁?因为她一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便是读书。读万卷书,自能获万千颜如玉。她始终保持谦虚自省,一直饱读诗书,即使在动荡的岁月里,她也还是孜孜不倦地学习,最终获得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亦或知识分子才有的那份骨气!即使在女儿丈夫相继离世后,她依然坚韧顽强地活着,她深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于是在悲伤里,他她愈发坚强起来,她从未放弃过生活,更不会荒废时光,永远用内心的坚韧和优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
人生的旅途,就是一路临摹别人的风景,时刻丰富着自己的人生画板,阅读则是接近那些高贵灵魂的捷径,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的高低。
高晓松曾说:“读书,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太苟且的人。什么叫诗和远方?就是让自己更辽阔。而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我终于在阅读中找回自己的灵魂,找到了自己的尊严,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曾经在一个夕阳如血的傍晚,我静坐在湖边,自在的翻阅着手中的《人与永恒》。淡淡的墨香,粼粼的金光,红红的霞光,清风拂面,流连沉醉,美好惬意!一半在书里,一半在湖面。
陌上花开,请自在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