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实习感悟
李名萱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三年的大学生活教给了我丰富的新闻知识,构建了我的新闻理论框架,但正如“学以致用”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学习的最终目的需要实践来检验。从暑假开始,我很荣幸在靖边县新闻中心实习,在前辈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新闻采编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新闻采编的每个环节,从确定新闻主题到派遣新闻前线、采集信息、拍摄图片、编辑加工到最后成文,亲自完成一篇完整的可以刊发的新闻稿件,要调动我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全部新闻理论,更让我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应用。
进入实习单位后的第一次外出采访是跟随市脱贫攻坚宣传组深入到扶贫前线,走访了靖边县的几个贫困村,深入了解了贫困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的惠民协会和便民服务中心为脱贫攻坚所做的举措。只有走出象牙塔才能真实地感受到社会万象,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将课本知识应用自如。学校里的系统学习构建了我的新闻知识框架,但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新闻采访中则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探索。第一次外出采访的过程中我跟随着前辈老师走访在扶贫前线,接触了贫困村的党委、政府的领导,与他们的对话与访谈让我了解了他们为解决贫困问题做出的经济模式上的改变以及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脱贫攻坚”这几个字的真正意义——在一个自然地理条件不甚优越、劳动力短缺的乡村,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纸上谈兵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意味着需要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计划:确定扶贫对象、了解致贫原因、分析返贫现象等。
跟随脱贫攻坚宣传组走访贫困户,了解政府扶贫工作不仅为新闻稿件的写作提供了具体而丰富的材料,最重要的是让我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新闻记者“耳目喉舌”的角色担当:亲自走访了解情况,把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扶贫问题真实地反映出来,让党委领导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是新闻记者“耳目”角色的职责;将政府针对扶贫工作所做的一系列努力解释给人民,成为政府的发言人,架起政府与人民沟通的桥梁,这是新闻记者“喉舌”角色的职责。实际采访的经历让我学到了课堂生活中很难体会到的知识,也让我再一次深刻理解了实习的意义。
此外,我了解到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机构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带来了巨大变化,新闻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再是媒体机构的特权,而是渐趋普泛化、自主化。普通民众也可以借助现代数码和网络技术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来,在传播中发挥记者的作用
——这是“公民记者”的出现,也是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新闻中心实习的经历让我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且亲历《靖边报》电子版的上线,更让我看到了传统媒体应对这一时代挑战做出的努力和改变。《靖边报》是中国共产党靖边县委员会机关报,2000年8月靖边县新闻中心成立后随之复刊,是靖边县影响最大的官方媒体机构。2019年7月22日,《靖边报》推出电子版,广大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阅读报纸,一览全县新闻和信息。电子版的上线,不仅保持了传统报纸的阅读习惯,更加入了手机分享、转发等功能,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将报纸内容分享至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实现新闻资讯的多次传播。新媒体时代发达的网络环境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了发声的机会,传统媒体想要保持其竞争力,就要及时第做出调整和改变。只有有效转型,才能获得优良的发展道路。
实习中我一直在尝试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从学生到实习记者的角色转换,这三个月的实习经历加深了我对记者职责理解的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诗的真正意义,即只有深入前线,才能够创造出优质的新闻;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