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娱乐 / 正文

我们,忘了吗?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06-06 09:23 作者:薛红岩
       编 者 按 
       《读书频道》是“靖边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栏目之一,欢迎爱读书的朋友共同分享读书心得,也希望这个栏目引发更多的朋友爱上读书,坚持读书。
       《重读抗战家书》收录了32封抗战家书,家书撰写者时年小则十几岁,大则四十来岁,多数在抗日战场上以身殉国。同为中华儿女,70多年前,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不惜流血、牺牲,寄望后代奋发读书、振兴中华。70多年后的今天,身为后人的我们,是否忘记了先辈之期盼、之热血,是否真正继承先辈遗志,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勤奋读书、勤勉工作,这是《我们,忘了吗?》这篇小文想要与大家一同思考的。

      彻夜读完《重读抗战家书》,掩卷之时,双眼满是泪水。是什么样的情怀让这些人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是什么样的精神令共产党人始终胸怀必胜的信念?32封家书,或长或短,或精或粗,每一封、每一字刻下的都是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史诗。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被泪水浸泡得沉甸甸的心情,只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追随英雄的足迹……
 
      1937年4月10日,28岁的共产党员高捷成写给叔父:“我自从‘九一八’东北事变、‘一二八’上海抗战之后,悲愤交集,誓不求中华民族之解放,当不为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之一人!”我听到了一个年轻的福建汉子在为祖国泣血、立志。六年后,他倒在了日寇的枪炮声中。1937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写给妻子:“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这是一个河北壮士的铁骨誓言。六天后,英雄军长郝梦龄壮烈殉国,毛泽东评价他“给了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1938年5月17日,回国抗日的菲律宾共产党员沈尔七写给母亲:“惟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三年后,他英勇就义。
      无论他们生在南方,还是长在北方;无论他们是共产党人,还是国民党人;无论他们身在国内,还是侨居海外,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他们只有一个名字:中华好儿女。
      在八路军战士萧远连写下“现在华北形势紧急万分,日寇进攻和屠杀很甚,我所观看到华北人民被日寇惨杀无计其数,实哉痛心”时,他的心一定在为同胞哭泣。当年仅15岁的王传馥致以父母“我感到自己太无用,不能救国也不能助家……我现在立志到陕北,我可以说并不是当红军去的,而是读书去的,我相信那里能够造就我,报效国家……爹妈不必伤心,我以爹妈之爱来爱大众,爹妈是喜欢的。”我仿佛看到一个个热血青年舍小家、为大家的人间大爱交织成时代最华丽的壮歌。
      在书中,我真正懂得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句话的真理性。孙晓梅讲给姨妈:“在江南北经常有四军的胜利消息,在此地的民众,非常敬佩,并称他们为神兵。”彭雪枫讲给妻子:“这一仗给敌人打击最大,老百姓轰传后也越发厉害!都说新四军的计策高妙,打仗能干,老百姓总喜欢夸张事实,无论是敌情也好,胜利也好。”从这些淡淡的文字里,我真切地看到了老百姓对新四军浓浓的爱意。赵渭滨,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参谋长,在1937年10月24日写给儿子一封11页的长信里,真实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对比了国共两党的军队作风。“红军之善战,红军之努力,真使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老百姓有三句话说,红军又会打仗又不扰民,中央军会打仗但是扰民,晋陕军又不打仗又扰民。就可见一斑了。”“从侯喜起——红军上车地点——沿途都听着红军德政。不只是人民,中央军也说他好,也称赞他不已。”“红军在民族抗战当中的一切一切,也就是共产党在中国民众心理上所建立的很大基础!未来的成功,未来的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吧!”这些文字里,是羡慕,是无奈,是希望,是基于现实对未来的判断。四个多月后,这位忧国忧民的国民党将领在保卫滕县战斗中与日军激烈三昼夜,壮烈牺牲。
       经常喜欢吟唱《过雪山草地》,每当唱到“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时就感觉激情澎湃。而直到读了《重读抗战家书》,我才彻彻底底地理解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懂得了“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他们是坚定的。史钦琛说:“儿为了无产阶级及中华民族的解放,终身献身于革命事业。”金方昌道:“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
      他们是乐观的。左权致叔父:“我虽一时不能回家,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符克写给父兄:“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一点,但精神总是愉快的……”“爸和哥!别挂心了!鬼子赶出国土以后,我们一定能够得以共叙天伦之乐的!”在三十三天反“扫荡”间隙,彭雪枫竟然给妻子这样写道:“枫树的红叶,绕着村子的周围,又夹着一座柏林,虽在寒风中,也不减我们的游兴。”在那样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彭将军仍在孜孜读书:“《苏联红军战史研究》、《译从补》读完了,现在是正读着高尔基的《母亲》,正二分之一了……我恨不得将最著名作品于最短时间一齐装进头脑里去,越读书越感到自己的贫乏!我希望我的最亲爱的人,同样有此抱负!”
      他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对亲人、对孩子的殷殷教诲也饱含着理想信念。孙晓梅劝告母亲:“国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莫以区区儿女情,而埋没子孙前途。”王孝慈写给弟弟:“也希你打破庸俗人的见解,勇敢地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王孝慈的儿子)、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地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赵一曼深情地说:“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封信,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在英雄的足迹里,我懂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英雄的声音里,我仿佛听到历史的扣问:今天的你,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了什么?做得够吗?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是赵一曼的期盼,这是所有抗战英烈的期盼,这是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切仁人志士的期盼。
    ——我们,忘了吗?
网络编辑:张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