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娱乐 / 正文

革命歌曲:打镇靖城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7-02-13 14:33

颂歌刘志丹:纪念刘志丹音乐作品116首

 


      革命歌曲《打镇靖城》历史背景:

      攻克第五座县城

     ——《打镇靖城》

《打镇靖城》是一首流传甚广的革命歌曲,和《打开南沟岔》、《打寺儿畔》相比,它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进一步觉悟,他们自觉地组成了浩浩荡荡的赤卫军,投入了土地革命战争,表达了农民豪迈自信、乐观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镇靖城是靖边县的县城。一面靠山,三面环水,城墙坚固,西边的寨子山居高临下,中山台和老爷楼高耸街中可控全城。国民党井岳秀八十六师最精锐的第二营驻守城里,连同逃亡进城的沈桂芳、马金佑的反动民团,守敌达五六百人。镇靖成了敌人控制三边、保安、安塞的一个重要据点。

为了打击西线敌人,解决红军不断扩大带来的军需供应问题,刘志丹和前总决定红军主力北上奔袭靖边,特别又把红二十六军第二团也调上陕北。参战的红军有红二十六军三团、二团,义勇军,红二十军一团、三团和上千赤卫军。1935年6月28日凌晨,包围了镇靖城。红二十六军三团、二团首先夺取了东门,入城后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敌人在制高点疯狂反扑,战斗形成僵持状态。少先队队长惠聚才带领50多名少先队勇敢登上云梯攻入城内。贺晋年带红一团由东门分散入城,消灭了城隍庙守敌,又分两路攻击北城门楼和钟楼,并很快占了钟鼓楼。老三团、二团和三团各显神威,歼灭各个据点敌人。贺晋年发现敌营长屈志鹏带人跳城逃跑,带队快马追击,将屈击毙。这次战斗歼敌500多人,缴步枪500多支、机枪3挺、迫击炮1门及大量药品和军用物资。屈营被歼,震动了三边。30日晨,保安县(今志丹县)县城守敌弃城逃走,保安县遂告解放。

西北红军主力在刘志丹的正确指挥下,转战八百里,南北驰骋运动作战,不到两个月时间连续攻占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等六座县城,使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宣告失败。(原载《陕北民歌的故事》)


      《打镇靖城》历史人物介绍:

 

刘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刘志丹(1903—1936),早年就读于永宁山高等小学。1921年考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曾任学生会主席,组织领导学生运动。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党指派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6年秋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秘密交通工作。1928年初率一批干部到豫陕边界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培养赤卫队骨干。4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起义失败后,于1929年春返回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奉命打入陕北、陕甘边一些军阀部队和民团,开展兵运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力量,曾先后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

1931年9月,黄子文、托克宽、阎红彦、吴岱峰率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突破黄河天险进入陕甘,刘志丹和谢子长按照陕甘省委的指示,与吴岱峰、阎红彦一起将晋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总队,对外暂称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后任总指挥),与谢子长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学习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1933年9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1月后历任红26军42师参谋长、师长,率部北上庆阳、合水,与地方武装相互配合,开展游击战争。1934年2月至4月,刘志丹指挥部队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同年5月任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兼任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与军校政委习仲勋、常务副校长吴岱峰一起亲自编写《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等教材。

1935年2月,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月,红26军、红27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率红26军、红27军主力,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的战法,经两个多月的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灭大量敌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二次“围剿”。8月,在陕北、陕甘边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中,刘志丹指挥红军主力,歼灭国民党晋军1个团,迫使晋军主力撤回黄河东岸。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9月,红26军、红27军与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会师,组成红15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0月参与指挥劳山战役。后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的“肃反”中被逮捕,备受折磨,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不久,中共中央到达陕北,毛泽东、周恩来等迅速纠正了陕甘苏区党内“肃反”的错误,刘志丹从而获释。此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职。

刘志丹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

1936年,中央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1940年,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县城北修建了志丹陵园,1943年陵园建成,将志丹灵柩运回志丹县。4月19日起灵柩于子长县,并召开了“公祭刘志丹烈士大会。”4月23日延安各界万人举行公祭大会,由西北局书记高岗主持,朱德、任弼时、秦邦宪、林伯渠等讲了话,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赠送了白绸挽联。24日,刘志丹烈士的灵柩在高岗、林伯渠、吴岱峰、边区民政厅长刘景范(刘志丹之弟)、张秀山、康天明、王世泰、马锡五、曹力如等护送下运回志丹县,4月26日抵达县城,当地群众祭奠者络绎不绝。5月2日,召开了万人公祭大会,高岗介绍了志丹的生平事迹,林伯渠、张秀山等先后讲话,尔后安葬于志丹陵园内。1947年胡宗南进攻边区,陵园遭到严重破坏,1953年照原样修复,1975年又进行了修葺,使陵园面貌焕然一新。(西北革命历史网)

网络编辑:张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