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看电影看戏,但是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乡村要看一场电影很难很难,我们村虽然是人民公社所在地,但是一年也放不了几场。看戏更是少得可怜,一年县剧团来演出一次就不错了,那时候没有商业演出。邻村五六里外有个县办中学,偶尔放映一次电影,只要放映,就想方设法去看,这还要看大人让不让去,因为农村的电影都是在晚上放映,走山路不太安全。有一次父亲不让去看,我顶了他几句嘴,结果吃了他的一巴掌,印象中这是父亲打我最重的一次。
一
我们村在307国道上,离吴堡县城只有十公里。小时候经常去县城赶集上会,小娃娃们一不购物二不卖东西,说是赶集,其实就是看红火热闹。我们县城一年中有三次物资交流大会,即农历二月、八月和十一月的二十二日。记得是1972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我去县城赶集,那时候没有公交车,自行车也轮不上我骑,就步行去了。到了县城以后,看见新建的一座楼房灰冒冒的,楼上面的正前方雕刻有影剧院几个字。又见很多人在影剧院门口排队买票,说是山西剧团的戏。当时我只有十岁,既想知道影剧院里面是什么样子,同时还想看戏,但是我身无分文,买不起门票,只能在不远处羡慕嫉妒恨地看着熙熙攘攘进去看戏的人流。
忽然,我看见一个两个熟悉的面孔,我的一对本家叔叔和婶婶也在买票。我看到希望了,立即跑上去说:“叔叔,给我借上一毛五分钱,我也要去看戏。”叔叔犹豫了一下,也没说什么,就给我递过来一毛五分钱。我飞快地把票买上,蹭蹭蹭地跑进影剧院的入口处,工作人员看了我的票号,说:“最后一排最左边的那个座位。”等我坐在座位上,戏已经开始一会儿了。
我清楚记得,当时看的是山西省柳林县晋剧团演出的《逼上梁山》。演员的唱腔动作,特别是林冲误入白虎堂的场景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经常在脑海里萦绕。虽然我是影剧院1000多人座位的最后一排最边边,离舞台很远,但是我看得特别认真,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影剧院看戏。当时只顾高兴地看戏觉得非常过瘾,却忘记了如何还叔叔的一毛五分钱了。现在想起那一毛五分钱非常的揪心。回到家里以后,给父母说,在县城影剧院看一场戏,借了叔叔的一毛五分钱买得票。母亲骂我说:“候孩家,狗屁都害不哈(意思是不懂),看什么戏呢?又糟蹋了一毛五分钱。”我记得当年我们生产队秋天分粮食,由于收成不好,不能拿升来计量,只能拿调料盒分。当时一个劳力一天的工分如果计十分,年底十分也就是值三毛钱。我看了一场戏,等于大人劳动半天的工分啊。现在想起来幼小的我当时太奢侈或者太任性了。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县城影剧院。也从此开启了我和影剧院的情结。
二
戏看了,但是没有在影剧院里看过电影。我还得想办法看一次电影,开开眼界。第二年春天我又去县城赶集去,看红火热闹。又到了影剧院门口,想去看电影但是没有钱买票,心想,这次不会再遇到叔叔了,即使遇见了也不敢再借钱了。我就在电影院的周围转,又是羡慕嫉妒恨那些进去看电影的人。我只能在影剧院周围转来转去,忽然我看到影剧院右后侧巷道是影剧院的厕所,厕所墙应该有两米高,外面的十字角墙面上有人攀爬的痕迹,石头砌的墙缝很大。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突然灵机一动,看看左右没人,心想从这里爬上去就可以偷偷地溜进影剧院。我小时身手挺好,从小农村长大,攀岩上墙有绝招,只要两个手能扒住,就能爬上去。于是没费多少功夫,就爬上去了。因为电影已经开始放映了,刚好厕所里面也没有人在方便,我砰的一声就从墙上跳下来,然后装成方便完了的样子,大大方方地走进了影剧院,找了个座位坐下,也没有引起工作人员的怀疑。这是第一次偷偷翻墙进影剧院看电影,当然也是最后一次。电影的名字我忘记了,但是这个细节我永远忘不了。小时候经常在自己的圈子内炫耀这次看电影的壮举。
三
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只要去了县城就想去看电影。有一次我又去县城赶集,想再看一场电影。当然我是没有钱买票的,想再来个二次翻墙。于是我又偷偷来到影剧院厕所墙外,仔细一看,上次的攀爬路线上,没有了手抓脚踩的缝隙,墙头上也拿成捆的圪针扎上了,人根本爬不上去。我傻傻地在那里站了一会儿,朝墙上唾了一口唾沫,顺便骂了一句:“坏损!”悻悻地走开了,看来今天的电影可能看不上了。
但是我还是不死心,还是在电影院检票口不远处溜过来,溜过去。突然,我灵机一动,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在检票口的附近,迅速捡了一张使用过的旧票和撕过的副卷。然后把副卷和旧票用两个小手捏到一块儿,混进人流准备进场。轮到我时,我的小手指捏着自己拼凑的票,让检票员撕副卷,检票员那真是火眼金睛,看到我不自然的捏票动作,一把把我的手掰开,好家伙,果然是作假的。检票员把我的胳膊往后一扭,抬起脚顺着我瘦小的屁股就是一脚,把我踢出检票口。这一脚踢得不是很重,但是对我的伤害很大,让好多人看着我出洋相。电影不但没有看成,还丢人现眼被踢了一脚。只好灰溜溜的迅速离开影剧院。踢我的姓尚的那个检票员我一直记着他,后来我工作了,和他遇到一起吃饭,提起小时候他踢我的事,向他讨说法,他哈哈大笑:“我踢过很多想逃票的娃娃,不知道那个是你。”
后来我再也没有用借钱、翻墙和捏旧票的方式看过电影。因为没钱买票,好久没有去过影剧院。去赶集也就是看看街上的红火热闹罢了,内心好渴望,好纠结,但是都没有用。
两年以后,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情找我来了,让我这个农村毛头小娃娃堂堂正正地走上了县城影剧院的舞台中心。
四
1974年,我已经上了初中,有一天村里来了很多县乡干部,好像是学习观摩我们村的农业学大寨的经验。老师组织我们扭秧歌、表演以前排练好的文艺节目欢迎干部的到来。我和另外一名同学表演了一段反映移风易俗的对口快板,名字叫《公墓好》。我们公社有24个村,当时村村都有了公墓,成了全县的一个亮点。县文化馆的干部看了我们的表演后,决定选送我们的节目参加全县各公社的节目汇演。几天后,我和搭档换上过年才穿的新衣服,头一天就早早来到县城,住在影剧院后面二斋上县委党校的窑洞里。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影剧院进行踩台。我第一次站在影剧院的舞台上,心情别提有多高兴。踩台结束后,我没有离开,把影剧院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好好观察了一遍:深红色柔软的幕布,耀眼的舞台灯光,脚下踩的是原木地板,台下是排列整齐的座位,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好看,比我们村里学校的土舞台不知道要强多少倍。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剧团演员练功用的海绵垫,垫子又厚实又宽大,比我们学校的沙坑弹性又好又干净。我从小喜欢武术,当时两个手倒立可以走一个篮球场,劈叉下腰也不成问题。于是,不由自主地跳到垫子上翻了几个前后滚翻。刚好被县剧团的武生福子看见了,他过来不仅帮我纠正了不规范动作,还教了我几招鲤鱼打挺和下腰后翻的动作要领。让我受益匪浅。好不容易能在海绵垫练功玩耍,今天一定要好好过过瘾,快吃饭了还不想走。
就在我享受海绵垫的绵绵乐趣,准备最后来一个鱼跃前滚翻就去吃饭的时候,自己没有把握好动作要领把脖颈扭了,立马就疼得转不过头。当时没有去医院看的意识,也不会自己诊疗,硬抗。虽然脖子转动一下就疼 ,但是为了不影响晚上在影剧院舞台上的正式演出,给公社和学校争光,我忍着疼痛,硬是挺着,终于在影剧院的舞台上圆满完成了演出。
演出是结束了,精神一下子放松了,到了后台,也因为是晚上,脖子疼得更厉害了,老师和家长都不在跟前,没有人安抚关心,只能自己偷偷地抹泪。这是我第一次在县城影剧院的舞台上表演节目。第一次凭实力从后门走进影剧院。当时我只有十二三岁。
五
1982年下半年,我师范毕业回到家乡,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当了小学老师。那年秋天,我通过广播电台和报纸上了解到香港武打片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的消息,非常的兴奋。得知县城影剧院放映该片的消息,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怎么也坐不住,一门心思就想看这部电影。于是给校长说我县城有事情请假半天,把作业布置了一下让学生们自习,骑上自行车风驰电掣般地奔县城去,一张票两毛五分钱。当时我的工资是三十六元五毛,我连续看了两场。其实校领导知道我是去看电影了,不好阻止,就把事情反映给乡教育专干,专干在全乡教师工作总结大会上不点名地批评了我。说:“我们有个别年轻教师,没有责任心,把学生当放野羊,自己跑到县城看电影去了,这是什么的工作作风?”专干一边批评,一边眼睛不停地朝我看,我吓得臭屁也不敢放,脸上阵阵发烧,羞愧地低下了头。
后来反思,恨当时自己太年轻,太自私,不该为了看一场电影 ,置学生的学业不顾。好在学生们很给力,期终乡上汇考,成绩没有让校领导失望。现在想起来《少林寺》电影中的一段台词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台词是这样的,老和尚:“进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觉远和尚(李连杰扮演)回答说:“杀心可灭,匡扶正义之心不可灭!”也许是偶然后来我选择了去当新闻记者。
当了三年小学老师,1985年秋天,我考上了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文学专业,教学点就在县城。9月10日中午,我的李茂华老师在校园遇见我,给了我一张电影票,说:“今天是第一个教师节,教育局给教职工发的电影票,是包场,你没事了去看。”我是老影迷,当然去看了。影片名字是《青春祭》,根据张曼菱的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的。看完电影,脑海里一直在想我自己的美丽的地方在哪里?这是我第一次以公家人的身份走进了县城影剧院。
几年后,我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吴堡,从此再也没有去那个影剧院看过戏和电影,再后来影剧院被拆除了。我也在后来的人生舞台上,演绎了不少精彩故事,并让历史巨人纪录了属于我自己的影片花絮。
(作者为榆林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