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农历二十四节气与天气变化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8-27 15:07 作者:薛立强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得出了在不同的季节内,天气有着不同的变化,据此总结出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适时下种,适时收获,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在我国古代就有不少的有关农业方面的专著,例如被称为“四大农业专著” 的西汉时的《汜胜之书》,南北朝时的《齐民要术》,元代时的《农书》与明代时的《农政全书》,对农业生产都有详细的论述,尤其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论述的更为详细,从水利、肥料、土壤、选种等多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与总结,这对指导当时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西汉时期,开始使用铁器来制造农业生产工具,促进农业生产得到了大的发展和飞跃,与此同时,也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在《淮南子·天文训》里对二十四节就有明确的记载。二十四节按季节划分:春季为立春、雨水、惊蛰,春风、清明、谷雨;夏季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半个月便有一个节气。

从古到今,一年四季中农业生产总体安排是: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农夫们根据自已的经验总结,编成谚语来指导生产。如“九尽春分头,麦子豌豆种在土里头”, 同时也编出了“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看河柳,六九水上头,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尽了头,耕牛遍地走” 来反映冬春交际气候的变化情况。这些谚语就是说,数九完了,就要开始下地耕种,首先要下种的是夏季作物春小麦和豌豆,种迟了进入暑季高温期,天旱少雨,不利于这些作物生长,就会影响收获。再者,三边地方无霜期短,有的农户在夏季冬麦和豌豆收割后,又要复种荞麦和蔬菜,如果延后收割下种,晚秋作物就会遭霜冻,有农谚说:“处暑不出头,不如拔的喂老牛”, “恶白露,善秋分”。 靖边县的三岔渠、王渠子,中山涧等容易停霜的地方,常常在白露前后就遭霜冻。据传说今席麻湾镇广羊湾村有个地方叫死糜子圪坨,就是因为六月天霜来早冻死了糜子而得名。

靖边县东西部时令温差较大,从种到收相差约有半个多月。例如东部青阳岔等地有农谚说:“头伏的蔓菁,二伏的芥,三伏种的好白菜”, 而在西部的梁镇、东坑白菜必须提前到入伏前后下种,否则,就不会长不出好白菜,因白菜在幼苗出土后,出了月才到了生长旺盛期,去年该地区的白菜减产,就是因为白菜出苗后,正遇上了秋季多雨低温天气,影响了产量。

夏季为庄稼的生长旺盛期,也是杂草丛生的旺盛期,必须勤于锄耘,有农谚说:“天旱不误锄苗子,雨涝不误浇园子”。

秋季为收获季节,必须按时收获,成熟一块,收割一块。农谚说:“秋分的糜子,寒露的谷,霜降的黑豆没生熟”, “糜黄,谷黄,秀女下场”。 就是说在秋收季节,必须男女老少齐动手,以防霜冻和冰雹侵袭,给农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农谚说:“八月的雷,不空回”。 在目前,我们这个地方防霜,防雹还尚无好的办法,一般以燃放烟雾防霜,点放土火箭弹打雹,然而,这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能达到的预期效果。

在预测天气和来年的气候变化情况方面,我们的祖先也总结出了不少的经验,如“东北风,雨祖宗”, “天旱怕的老东风”, “云走西,淋死鸡,云走东,一场空”, “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 “东拉西暗,等不得吃饭,”倒是很应验的。至于来年的预测,有待研究,如“八月初一下一阵,第二年旱到五月尽”,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十三有雨冻冰山”。 第一个农谚八月初一下雨不下雨,关系到第二年春旱不春旱的预测,我记得很清楚,今年八月初一的确下了一场雨,就看明年应验不应验。第二个农谚己经应验了,今年重阳节下了大雨,今冬连遭冰雪天气。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我们的老祖宗所列出的二十四节气,与天气变化有极大的关系,一般是逢节必变,应在前三后四,这对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的意义,应适时而作,适时而防。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