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到了靖边,一定要寻这碗面!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5-08-05 20:06 作者:李晓钰

路过靖边,路边饭馆的招牌总带着股执拗的骄傲,“正宗羊肉剁荞面”七个字被阳光晒得发亮。掀帘而入,映入眼帘的常是师傅抡动两尺长的剁面刀,在案板上“笃笃笃”地敲出节奏,案板上的荞面团渐渐化作丝丝面条,混着后厨飘来的羊肉香,把毛乌素沙地干燥的风都染得温润了。这碗藏在陕北高原褶皱里的面,是靖边人用风沙和阳光写就的味觉诗,每一根面条都缠着土地的密码。

靖边羊肉的鲜美,是刻在地理基因里的。羊群常年被投喂地椒草、沙葱,其肉质浸满草木的清香,连骨头缝都透着自然的甘甜。靖边人深谙其道,烹饪只用清水慢炖这一“极致减法”,带骨羊肉剁块,投入些许花椒、两段红葱。大火烧开撇沫,转小火咕嘟三小时。汤色渐成诱人乳白,筷子轻触,羊肉便从骨上温柔滑落,入口即化,鲜味直抵心胃。

荞麦,是靖边人对贫瘠土地最深情的回应。它在黄沙与黄土的夹缝中扎根,结出饱满如黑珍珠的籽粒。新收荞麦,经石碾脱壳,磨成粗细两档面粉。“七分细面,三分粗面”,是老师傅调和口感的不传之秘,如此剁出的面条,筋骨十足,又带着荞麦特有的微苦回甘,像极了靖边人的性子,硬朗里藏着温柔。

靖边人说,剁荞面的灵魂在“剁”字上,这也是靖边女子代代相传的生存秘诀。一把特制的剁面刀,长约二尺,刃薄如蝉翼,在巧妇手中化作乐器。提臂悬肘间,刀落案板急如骤雨,面条如银丝飞舞,细若粉丝却韧劲十足。这不仅是厨艺,更是力与美的交响。旧时靖边婚俗中,新妇过门首考便是剁荞面功夫,刀起面落的韵律见证着无数新娘的人生序章。

靖边当地人喜欢的信天游唱道:“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这不仅唱出了羊肉荞面这对黄金搭档的暖心浓味,更以美食喻忠贞不渝的爱情。一碗合格的羊肉剁荞面,汤头是“定盘星”。除了醇厚的清炖羊肉汤,老辈人爱点睛一笔,加入“泽蒙花”,既解羊肉腻感,又添山野清酸。更有讲究人家,会撒一把风干羊肉碎,浓缩了阳光的味道,让鲜味瞬间翻倍!

在靖边,这碗面远非简单吃食。它是春耕地头保温桶里的力气源泉;是秋收后邻里围坐炕桌、大汗淋漓的欢聚盛宴;是大年初一清晨,寓意“长长久久”的开年第一餐。它浸透了生活的滋味,承载着土地的馈赠与人情的温暖。

如今的靖边,高楼渐起,但街头的剁面馆依然人声鼎沸。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与裹着头巾的老人同坐一桌,人手一只粗瓷大碗,吸溜声此起彼伏。阳光穿过窗棂,照亮碗中荞麦面条的暗金光泽,沉底的羊肉块如琥珀温润。门外吹来的风,带着沙柳气息,与碗中香气缠绕。这碗面,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它是靖边人将风沙里的苦、阳光里的甜、土地里的韧,统统“剁”进了生活,熬成了日子该有的滚烫模样。

若你行至靖边,定要寻这碗面!当那“笃笃笃”的剁面声响起,你听见的,是黄土地深沉的脉动,是生存的智慧,更是靖边人把平凡日子过出百般滋味的那股子“不服输的倔强”!

网络编辑: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