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娶“红牡丹”
漫漫西口路,茫茫无际,两旁杨树,飞速向后。坐上轿车,一路颠簸,定边县城住一夜,第二天到定边西站坐上直达银川的轿车,出了长城二楼千年关口才算“走西口”。又是远程,黄土飞扬,太阳落山了,他们才到了小周家乡永定县红旗公社汉渠大队。
“宁夏川,米粮川”“天下黄河富宁夏”,果然名不虚传,平展展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麦田、稻田,翠绿摇曳,牡丹心情好了许多。
第二天,温暖的太阳,瓦蓝的天空,轻柔的白云,翠绿的麦苗,清幽幽的水渠,整齐的房屋。银川平原的民俗婚庆不用鼓乐队,但小周红光满面,请朋友借来了生产队的音响、高音喇叭,不断播放着“敖包相会”“在北京的金山上”。人们都操着牡丹听不懂的本地口音,啧啧称赞:“新媳妇真漂亮,像是一朵出水牡丹花,山沟里有这样的好姑娘?”
正墙上挂了毛主席像,婚庆典礼队长刘二主持仪式。他引导新人先学毛主席语录——“为人民服务”,宣读了结婚证词;二人分别向长辈们鞠躬,春风满面的袁根根也学着本地口音,讲了吉庆话。姐夫客、朋友开玩笑,一派喜庆,一派欢愉。丰盛的婚宴,热腾腾的大碗牛羊肉,白生生的大米饭,老唐见此情景,心想“女儿生活是享福了。”晚上,生产队在打麦场上专门放电影《牡丹之歌》,蒋大为的“牡丹之歌”歌声嘹亮,响彻在汉渠边的夜空。牡丹,这位大山里的姑娘,从此就在这里扎根了。
从山大沟深,来到绿色平原,从上山下坡种洋芋,变为播种小麦,下水地插秧。从吃玉米馍、黄米饭不得饱到整天满碗不限量的白生生的大米饭和筋道的白面条,牡丹可是彻底摆脱了家乡艰难的生活,安下心来融入本地生活劳动。
睡梦中,鸡叫了,生产队长拿着铁皮喇叭,声嘶力竭地喊道“上工了!上工了!”小周叫醒牡丹,拿起铁锹,摸黑在队房牛马圈里掏粪并装上马车,人拉大车送到田里再撒匀,新娘子汗流浃背,劳动强度比家乡重了许多。就这样,她慢慢适应了这起五更送粪、晚上开会学习的加班掏粪的农活。其间她认识了比她早一年到的王渠则公社的小张姑娘,有了新伴。语言障碍慢慢适应,但农活完全不一样,下水里插秧,不会,加之又思念父母,牡丹开始背地流泪,好在小周对她关怀备至。
宁夏平原一望无际,黄河水偏了心,专扶这里人,一九七二年汉渠大队麦子大丰收,稻子长势喜人,牡丹父母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坐拖拉机来到回民巷下,乞告回民住了一夜,又在磁窑堡上车辗转了三天才到牡丹家,一则看女儿,二则麦子收了,能否捡点回去。女儿喜出望外,连忙煮面。白天,老两口在大田里拾捡丢下的麦穗,火辣辣的太阳,满天的蚊子,老俩口被叮了好多包,下午到亲家家,酷热难当,老唐脱下衬衣,小心地抓了几只虱子,不小心被亲家发现,放了脸色。小周连忙推回了父母,只见母女抱头痛哭,老唐一气之下提起捡的麦子,拉着老婆动身,太过分的小周父母没有挽留,女婿再三说好话,倔强的老唐执意回家,可怜牡丹怀有身孕,以泪洗面,将父母送到银川汽车站,老唐夫妇踏上返家的路程。
(作者系靖边县二小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