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吃遍三边——曹彬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10-13 19:35 作者:曹彬

 

在三边走一遭,感受最深的是饭馆多!熙熙攘攘的县城里自不必说,单在人迹已很少的偏远乡镇,设若街道有五六家门面,至少两三家是饭馆;即便是人烟稀少的傍路小村,也有一两家门市兼营小吃的店铺存在。

城乡差别,在饭馆的门脸和构造上一目了然……

乡下的饭馆如同缺苗而又营养不足的庄稼,稀稀拉拉,底气不足;县城的饭馆则如政府的机构,层层叠叠,面色红润。所以,乡下的只好自惭形秽地称为“馆”或“堂”;城里的则颇具气势地呼作“店”或“府”。

乡下饭馆的菜谱如女人冬天穿的短裙,仅作装饰而不实用。吃甚喝甚要看老板柜上有没有货;城里酒店的菜谱则是电视里的广告,俱是精品,但“图案不代表实物”。

乡下饭馆的老板娘就是服务员,跑前跑后;城里食府的老板娘指使服务员跑前跑后。

进乡下饭馆的,大多是自掏腰包,所以如同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迂腐老头子,随便拣个位子,就着泡菜扒一碗肉;到城里酒店去的,大都是吃请,因而要讲究特色和排场:点十来个菜、要几瓶好酒,寓吃于乐;吃公款的不敢报太多的招待账,就改报治污费或卫生费。

城乡饭馆惟一的共同点是:炖好的各色肉满足供应。所以一进店门,老板就问:“吃什么?猪肉、鸡肉、羊肉都是新做的。”

虽说饭馆是为南来北往的旅人开的,但主要还是服务于当地大众——肉必不可少。三边人之于肉,就像欧洲人之于西服,是生活的必需。所以城乡肉馆林立:排骨馆、羊肉铺、鸡肉店、狗肉庄、牛肉栈、野味栏……独营一种或兼营。用前沿的话说,那叫“专卖”。

东路人调侃三边人嗜肉如命,却不知三边人根本瞧不起东路人的寒酸脾胃,说东路人的胃是供桌上的碗碟,只装素食。然后拍一下自己的肚腹,大拇指一竖:咱这胃就是厨房里的瓷锅,虽不耐看,但专门盛肉,瓷实!然后一脸的自豪。

 

民以食为天,三边人以肉为天。下馆子不吃肉,简直等于到外地开会没去游玩,毫无兴致。过不了肉瘾,便觉得没有一点幸福感。所以旅行数日归来,过家门而不入,小跑着进入肉馆……

馆里有肉座不空。每到饭时,肉馆里人头攒动。先登者已大快朵颐,顾不得抬头,鼻尖上细汗隐隐,鬓发间热流滚滚;坐等的表面上不为所动,实则喉间已咽了百十回口水,肠胃咆哮不止,做饱食的幻想。

很奇怪农历里那么多的节日,大概是为三边人吃肉专门设置的吧!过年正月自不必说。二月二、三月清明、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直至腊月腊八,一月一节!

在乡下,逢集遇会,肉瘾发作的人早早安排好一天的生活,胡乱吃点早饭,就准备去赶集。老婆不解地问:“今天怎吃得这么少?”

男人回答:“胃不舒服。”

女人关切地叮嘱:“到集上看看。”

男人咿呀作答,暗笑不止——他要把空腹留给集会上的那碗肉。走出肉馆,胃病就全好了……

据说,某家男人领着孩子去学校报名,装作可怜兮兮地让校长给儿子免了几十元费用。转过身,一拍大腿:“给爷死,又能吃一碗羊肉。”大笑而去……

看来,三边人吃肉就像都市人晨练一样,已成为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助推剂。动力十足,生命之树就会长青。然而锻炼过荷,同样有损身心。所以公务员们到中年,普遍感觉职位不高、工资不高、血压血糖血脂高。

到医院体检,医生谆谆告诫:少吃肉,别喝酒,注意保健。

那人转过身,嘴一撇:懂什么,好吃好喝怎啦?那是文化……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督导室干部)

网络编辑: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