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征文刊登】 为自己的幸福读书-☆许建峰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09-01 12:17 作者:许建峰


有朋友曾问我这样的问题,你那么喜欢买书、读书,究竟为了啥?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为了自己的幸福”。这个话题自然引出了我的读书历程。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小人书”对我的影响。记得上小学时,有一位常姓同学,他父亲是我家乡所在地唯一一所中学校长。他家里有好多“小人书”——连环画。现在清晰记得有《三国演义》、《西游记 》、《水浒传》等。我于是千方百计的与他搞好关系,断断续续留下了对这些名著,尤其是其中的人物最初的、深刻的印象。这些书是对一个黄土高原偏僻村庄孩子的真正启蒙。

小学五年级时,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为了寻求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我随城里工作的父亲一同转入县城读书。这期间只记得有两种刊物几乎伴随了我的初高中两个学段。一是《作文通讯》,一是《语文报》。我的作文每每得到老师的赞赏,这一刊一报功不可没。现在回想起来,在高中阶段有两件引以为自豪的事:一是高一的时候,在靖边当时唯一的刊物——《芦溪》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诗歌《希望》。二是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篇听众参与的讨论稿——《辍学之我见》。平生第一次收到了电台寄来的19元稿费,对于当时正读高二的我,这19元意味着几乎一个礼拜一天可以吃一碗肉炒面(当时一碗肉炒面的价格是三元),我为此激动了好一阵子。父母逢人便夸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似乎已经是一个作家了。期间,我在靖边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不少的反映校园生活的消息、通讯以及社会评论等稿件。每次站在装有广播匣子的电杆下,听播音员用动听的声音播送自己的文章,那的的确确是一种享受啊!那是春日细雨飘洒在人面颊,那是夏日山间清流漫过光脚丫,那是老农注视秋天原野上金黄的麦浪,那是旅人躺在冬日温暖的土炕……也就是在读高二的暑假,我有幸第一次拜读了著名作家路遥的《人生》,现在依然记得那别样的读书情景。因为当时我家在农村,家里平日只有母亲一人在操劳着,每到放假,我自然成了母亲得力的助手。其它的农活也帮不上忙,只能干一些诸如挑水、砍柴、锄地等粗笨活。有一天,我一边放羊,一边读《人生》,由于完全入迷,几只羊趁机溜进了我三爸家的庄稼地饱餐了一顿!直到我三爸如雷贯耳的责骂声响起,我才如梦初醒:是高加林和刘巧珍让我受到了这番责骂,但我被骂的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读完《人生》,我心里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愿望——我一定要走出这生我养我的贫穷而落后的小山村,让母亲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可以说《人生》给了我别样的人生!时隔二十多年,我又一次拜读了《人生》,它竟然比初读时更加有力地撞击我饱经沧桑的心灵,给我的启迪要比初读时丰富和深刻得多。至今,我有一种遗憾,即路遥,我对你的认识太迟太迟了,我对你的了解太少太少了!

就是在读完《人生》后信念的支撑下,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一所大学,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由于工作关系,自然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专业类的书籍读得多些,但现在几乎对人文艺术类的书都非常感兴趣。读陶渊明、苏轼、王阳明、曾国藩、余秋雨、史铁生等,也读范增、启功等。现在已养成一个习惯,每周必到书店去一次。凡有机会到外地,书店是我必去的地方。所以旅游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购得几部心仪已久的书。现在我只要对一个人的一部书产生了兴趣,就要设法搞到他的全集。仅去今两年收藏的全集就有苏轼、鲁迅、余秋雨、路遥、史铁生等十余套。

曾有一段时间,我的微信签名是:书是我老婆,钱为我情人。

人家为儿女挣钱,我为儿女挣书。因为我相信:诗书济世久。为此,我要发自心底地说:为自己的幸福读书。

                                  (作者系靖边县教育局干部)

网络编辑: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