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旅游 / 文化广场 / 正文

【征文刊登】从开卷有益到开卷救命--☆朱海瑞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16-08-08 17:21 作者:朱海瑞

苏联大作家诗人高尔基说:“书,要算是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中国有个成语是“开卷有益”,意思是说,打开书阅读是有益的,也就是说,读书是有好处的。古今中外,无数铁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我珍惜有价值的东西,特别爱收藏书,爱读书。以我收藏并反复阅读应用的一本医书来说,书确实是个奇迹,开卷岂止有益,开卷可以救命。

一九七六年,我在红墩界乡圪洞河中学当民教。同事高占和的一本约一寸半厚的旧医术揉烂了,从中间断开,他不想要了,就给了我。我精心地用牛皮纸包好,放在书柜中,不忙时,不时翻看。家里人、学生病了,查看一下,对症买药,往往疗效显著。

一年冬天,临过年时,我的哥哥吃凉粉后又着凉感冒了,上吐下泻,发热恶寒,头痛昏重,肚子胀痛,村里保健员给打针输液好几天,虽然止住了吐和泻,但其他症状仍不消退。我看医书,说这种内伤饮食外感风寒的病症,应服用藿香正气丸,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我就到乡医院买了一盒大蜜丸藿香正气丸。我哥哥吃了两丸就明显见效,吃了五六丸,病就好了。

一九八四年冬,我的大女儿朱新丽出生时发生难产,出生时是立生,两只脚和腿一起先出,接着身躯也顺利地出来了,可是两只胳膊和头加在一起,卡住了,出不来。我岳母是远近闻名的老娘婆,但对此束手无策,只好由我慢慢接生,弄了半天怎么也不行。全家人都非常着急害怕,我紧张得浑身冒汗。因为孩子生不出来,有可能娃娃大人全完了。我没有放弃,继续设法往出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二三十分钟的努力,女儿终于浑全的生出来了,大人安然无恙,大家高兴了一下,立刻又焦急紧张起来,因为女儿在骨盆中滞留时间长,窒息了,严重缺氧,脸色苍白,没有呼吸,根本不会嚎。我岳母抠脚心,打屁股,颠倒抖擞,都无济于事。没有办法了,大家都以为不顶事了,包也不包了,放在炕边不管了。过了几分钟,我有点儿不甘心,但不知所措。忽然我想起我的医书,就找出来看。书上说,孩子在产道窒息缺氧了,身体是黑紫的,说明窒息时间较短,活过来的可能性大,如果孩子变得苍白,说明窒息时间太长,活过来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就很危险了,要立刻用人工呼吸法抢救。我就按书上说的抢救,隔着纱布,口对口,一吹一吸,深呼深吸,持续不断。约过了两三分钟,孩子嚎开了,有了自主呼吸,活过来了,我们惊喜万分。岳母高兴地将孩子包起,孩子转危为安,从此健康成长,一切正常。

一本破书,救了一条命,这就是书的作用,书的奇迹!如果当初没有收藏那本破医书,朱新丽小命就没了,如今朱新丽不但长大成人而且成才了。朱新丽从小品学兼优,小学绝对是班里的尖子,初中、高中都是级里的前几名,尽管高考因过度紧张而失常,依然考上了当时全国排名十四位东南大学。在大学里,和中小学一样仍然是班级里的三好学生,长跑冠军。大学学的是医学影像专业,这是听我的建议报的。报志愿时我说,医学救了你的命,你要学医,回报社会。毕业后就在靖边县医院B超科工作,现在是县医院B超科本科学校最好、专业水平较高的主治医师,B超骨干,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满腔热忱,为无数病人治病救命,做出了贡献。

我读医书治病救人的故事,再次说明,开卷不但有益,而且有大益,读书不但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救命。

读医书可以直接治病救人,读其他书也有类似的功用,也可以间接治病救人。比如,一个人,特别是一个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低的人,法律意识淡薄的人,有可能陷入犯罪或患病的泥坑,甚至走上不归路,如果他读了一本或几本好书或经常读好书,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就可能发奋图强,学好向善,遵纪守法,科学生活,就会走向幸福的殿堂,步入安康的乐园。这不就等于间接治病救人吗?

我国西汉文学家、经济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俄罗斯思想家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这些名人大家的至理名言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书的宝贵,读书的重要。

当然,说读书有益,是指读正路的书,好书,有正能量的书,能提高我们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书,能提高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法律意识的书。否则,读歪门邪道的书,封建迷信或伪科学的书,黄色、恐怖、暴力的书,歪理邪说、邪教的书,就会走向反面,读这种坏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甚至把人引向灾难或死亡的深渊。

书海无边,生命有限。人们既要工作又要生活,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学会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书和最适合自己实际的时间和方法来读,这样才能效率高,事半功倍。只有乐读书,善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才能有益,甚至有大益,不仅可以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修养,净化心灵,放飞灵魂。进而实现梦想,修身养心,延年益寿。

                    (作者系靖边县电视广播大学教师)

网络编辑: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