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73周年到来之际,本土故事片《王贵与李香香》在我市成功上映,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该片的编导姬晓东,就艺术创作展开对话。
编导姬晓东 苗壮绘
改编名作比原创难得多
记者:恭喜您编导的故事片《王贵与李香香》近日拿到国内外发行许可证,开始在西安、靖边和周边省区上映。著名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在上世纪风靡一时,请您谈谈改编作品为电影的初衷,以及购买版权、改编小说、创作剧本的一些情况。
姬晓东:拍摄这部电影的动机具有偶然性。前年我们单位到靖边县广阳湾村扶贫,得知该村就是李季先生笔下著名的“死羊湾”时,曾有过拍摄电影《美丽村官》经历的我,便有了用电影进行文化扶贫的欲望。
《王贵与李香香》是李季先生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作品,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和手法,在新诗艺术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颇有成就,甚至成为一根标杆和旗帜。有了拍电影的想法后我非常惊喜地发现,国内外出版了几十个版本的诗歌,也有几十个地方戏,却不知道何原因没改成电影,这是难得的机会,这可是延安时期最直接写我们榆林的文艺作品啊!
通过北京文化界几个朋友的帮助,我辗转与李季的儿子李江树先生取得了联系,李先生很谨慎地了解了我的个人情况,又去和他母亲商量。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差不多等了一周,李江树先生终于来电说,同意给我出售影视拍摄版权,但他母亲要求改编时必须尊重和忠实原著,千万不能像当下的影视剧那样加入乱七八糟的东西。
2013年6月6日,拿到版权着手改写剧本时才发现名作改编比原创难得多。7000多字的诗歌,故事构架简单、人物少之又少,等两易其稿增加了故事和人物后,又发现剧本的硬伤很多。此时,华夏出版社建议我,不如先将剧本改为小说他们出版。我把20余万字的同名小说交给出版社后,再静下来写剧本时果然找到了突破口,也就是抓住生存就是硬道理这个陕北乃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主题,刻意淡化恶霸地主、阶级斗争这些带有时代烙印的元素,更多地注入情感的成分,刻意围绕情感进行戏剧冲突,这样的处理,对当今社会存在的崇金价值观也具有批判意义。
拍电影要比挖煤辛苦
记者:电影的魅力无穷,会拍电影的人总是令人羡慕的,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拍电影过程中的喜悦好吗?
姬晓东:拍电影貌似是光鲜的活,其艰辛常人难以体会。都说挖煤辛苦吧,其实拍电影要比挖煤更辛苦!在20多天的实地拍摄中,近百人的团队每天起码工作达14个小时以上,其中有五六天是通宵达旦连续工作,甚至有一天工作时长竟达26个小时,也就是头一天早晨六点出发到小河外景地,次日早晨八时收工才返回县城住地,那天我开车拉着导演组的几个人,在返回的路上打了一个盹差点出了车祸。要说为何这样玩命?每个剧组都是如此。时间就是金钱呀,节省一天就要少几万块租赁设备、吃喝拉撒的费用。那时,我每天晚上就看进度表,甚至在一个晚上进行预算,忍痛删了15场戏。要知道,删的是质量,省的却是钱!
虽说拍电影辛苦,但苦并快乐的生活就是人生难得的享受,这也是世界上那么多的人喜欢冒险的原因吧。当如今我坐在电影院,面对着银幕一边观影一边回味拍摄的往事时,心里很是愉悦的。其实,这不仅是电影的魅力使然,也是人活着的意义所在。
记者:作为一部本土电影,《王贵与李香香》的看点在哪里?您对影片有不满意之处吗?另外谈谈您对影片的发行前景的预计?
姬晓东:该片的看点首先是故事好,讲述起来流畅。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我认为好的故事就是作品的灵魂,宏大场面和美轮美奂的音效光影仅是烘托而已;其次,片中的5首原创歌曲增色不少,既有陕北民歌的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时尚因子,其效果的确不同凡响,这也是采纳了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宁“陕北民歌首先要叫大家听得懂,要吸纳新音乐元素”的建议。主题歌词是我高中同学、陕西省音协主席尚飞林所作,作曲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尚家子的团队;第三,该片对靖边的龙洲丹霞地貌、大夏国都统万城、千年神树涧、死羊湾村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集中展示,三边独特的自然人文风光是很吸引大家眼球的。我们也期待着这部电影的上映能给靖边的旅游业带来繁荣。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遗憾的艺术,该片虽是按照电影的规律,高潮一波接着一波,但还是缺乏跌宕起伏的大高潮;在个别细节处理上显得手法陈旧,也不够细腻;一些演员的表演青涩生硬等。当然,这些问题也和投资少有很大的关系。
最令我欣慰的是,影片在全国一些城市院线陆续开始放映并取得良好口碑的同时,目前我们已和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签订了合同,授权七年由国家广电总局数字中心平台提供0.8K影片,供全国流动数字电影院线下载播放。同时,还将签订出售网络和央视电影频道版权。
齐放的百花丛中,民族之花是最美
记者:73年前,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催生了包括《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文艺作品问世;习近平总书记去年的文艺座谈会讲话又为文艺工作者吹响了中国梦的集结号。您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多年,仅2005年以来就有《旱码头》等4部长篇小说和两部电影在全国热销、热映,能否结合“两个讲话”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姬晓东:无论毛泽东同志延安讲话还是习总书记北京讲话,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人民”一词,“两个讲话”一脉相承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文学其实就是人学,任何艺术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艺术。艺术家就该投身到人们创造出的火热生活中,把生活当做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土壤,当做艺术创作的阳光和雨露,接地气就有好作品。
在艺术的百花园里,我始终认为民族之花是最美丽的,也就是越是民族的、越有地方特色特点的,就越是世界的。
习总书记非常中肯地归纳了文艺创作七个方面的问题,即一是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二是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三是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四是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五是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偏差;六是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七是当市场的奴隶,沾满铜臭气。虽说我市文化建设起步较晚,但习总书记指出的问题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挂羊头卖狗肉”地贴上所谓榆林文化的标签,却售卖不伦不类地糟蹋榆林文化的作品不少,甚至剧中出现家里有三妻四妾的土豪,却满荧屏里追求清纯少女的情节,这种价值观如果不进行纠偏,后果是很严重的。
榆林文化资源和矿产资源一样丰富,无论是新旧石器时代、史前文明,还是古代、近现代及当代,我们的人文自然环境、历史进程演变,都给文艺创作留下了博大的创作空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榆林人火热的生活,更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无尽宝藏。宝藏就在我们面前,就等待大家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