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陕北的一个小乡镇——龙洲,那里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有没有龙现于野我不知道,而千沟万壑纵横遍野,顺着夕阳落尽的方向,那是小镇通往繁华世界的出口,我看来,那是鱼跃龙门的屏障。
小时候一直被大人们灌输着一个信念,唯有读书好,出路才会高。所以懵懂的年纪里,读书只是改变命运的独木桥。这座独木桥过往不易,一度让我恐惧,让我厌烦,让我觉得高山仰止的沉重。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获取成了读书的主题,而理解、记忆、解题,很快我就厌倦了这种日复一日的读书手段。检验我读书成效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更让我恐惧,患得患失。成绩好的时候父母亲会喜笑颜开,家庭氛围也一片父慈子孝。反之,成绩差了,父亲会暴跳如雷,各种数落,一家人脸上阴云密布。我单纯地知道书读的好与坏,关系着家庭氛围的天平走向,却找不到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现在我也固执地认为书只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本身并不会有那么多化身,人类可贵的是创造力和实干精神。
三年级时,有一次我在家里翻出来一本没有封面的发黄旧书,讲的是一个小孩儿上山打柴,掉入了沟壑里,里面有武林高手留下的绝世武功。很老套的武侠桥段,却让我迅速陷入到故事情节中,从来没有那么专注的读书,我几乎马不停蹄的看了一遍,却找不到下册,遗憾了很久。当时我不懂那叫武侠小说,以为我打开了世界的一个角落,那个角落里有一种叫做真气的东西,流淌于人体之中,可以治病,可以充饥,可以让人力大无穷,无所不能。我迫不及待的跑去问我爸:“怎么才能练出真气?”我爸愣神了,说:“谁给你教的这玩意?”我把旧书给我爸看。我爸大怒,说那不是正经书,让我以后也不要看。世界上没有如此神妙的真气,我发现的那个世界很快就被封闭了,平步青云的梦想支离破碎,我开始意识到过于美好的事物容易破灭。书籍能描绘出波澜壮阔的蓝图,能丰富贫瘠人类的内心世界,能净化心灵,带来希望,但生活的许多客观实际都是冷酷和无奈的,必须用双手推动,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能接近事物的本质。
我又陆续的在家里翻出《青年文摘》、《十月》、《毛泽东和斯大林》各种富有那个时代气息的书籍。而《聊斋志异》是繁体字写的,我不认识字。看《红楼梦》能认识字,却不知所云。虽然对于课本之外的读物都感兴趣,大多数时候我只是沉浸于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慢慢儿的我明白了小说是什么,明白了小说中弘扬的正能量精神的可贵和人心所向,明白了我所处的年代及现状,明白了我的处境和任务。明白的越多,我越是觉得小镇是块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我无法自我慰籍自我原宥。于是我渴望跳出乡镇,去体验县城里的生活,而唯一不受诟病又体面的途径就是考入城里的重点中学,并且是示范班。我又回到了理解、记忆、解题模式的读书模式。
上高中时,我如愿以偿的考入了示范班。但在高三那年,我的成绩一塌糊涂,父母知道我又沉溺于课外读物,捎来了一张纸条,说了些谴责的话。限于笔墨水平,只有寥寥几句,我却能读出父亲失望、愤怒、沉痛的心情。我悚然而惊:人在自身所处的阶段里必须做好该做的事。我知道不是书没用,书终究是用来服务生活的,不只是高高在上地脱离生活,而是去指导生活的。很多驾驭不了书的时候,生活本身会教你很多。我迫不及待,惜时如金地回到理解、记忆、解题的生活中,少时的读书模式又将我挽救在大学里。
余华的《活着》常让我感慨世事无常,生活的不可预料。但我明白了艰辛的劳动是生命的必须,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要心平气和的耕耘着,这才是活着的意义。《平凡的世界》又让我看到坚毅品质的伟大和读书对人产生的无可估量的影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做事,我想,属于我们的生活之书,即使没有华丽的封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会有我们心仪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