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万细心擦拭跑驴道具。 徐子昕摄
“这跑驴太好看了,那女的一娇一嗔特别传神。”
“那不是女的,那是男的,是咱们榆林非常著名的跑驴艺术家张有万。”
这样的对白经常出现在张有万的表演现场,他男扮女装表演的靖边跑驴在让观众热情叫好的同时震惊不已,一个男人演女人竟然这么逼真、这么好看。
“张有万,榆林市民间艺术团国家二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享誉中外的‘跑驴’艺术家。他男扮女装,表演的‘跑驴’堪称‘中华绝技’,他发明的‘艺术表演道具毛驴’获国家专利,编入《中国发明家辞典》。他曾在北京怀仁堂等地给中央领导表演过跑驴节目,并先后出访美国、法国、瑞士、荷兰等国,进行艺术交流表演。”这是百度百科上对张有万的注解。
在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表演跑驴
张有万出生在靖边县宋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8岁就加入村里的吹手班,还扭秧歌。作为一名放牛娃的他,15岁才开始上学,因为记忆力好,不断跳级,最后进入榆师进修。
“在学校时,我就是文艺队骨干,在生产队时,各公社间一二百人的秧歌大比武都是我组织的。”回想起年轻时,张有万的脸上露出笑容,“那时候就知道自己对文艺是止不住的热爱,我表演的跑驴经常是场场爆满,还有一次有个县上的领导直接站起来问:‘这婆姨哪的人?’”
在过去的年代,男扮女装表演是被许多人鄙弃的事情,张有万承受了不少白眼、嘲笑和压力。但他凭借着自身的天赋,不断创新跑驴内容,精心编排动作,情景夸张幽默、内容贴近生活的节目使他在当时的靖边县越来越有名气。1978年,他自编自演的靖边跑驴节目《老两口参加三干会》获靖边县奖励;1979年,该节目获得榆林市文艺调演一等奖。后来,他将《老两口参加三干会》改为《探亲路上》,参加全省文艺调演;1980年,参加全国文艺调演,获文化部奖励。为形容张有万扮相的逼真,当时还流传出这样一句话:“满脸胡子张有万,探亲路上办老旦。”
“小河的水呀清格粼粼顺沟沟流,陕北的人儿吆最爱唱信天游。”
“哎!亲家,你看河那边,穿灰布衫,带个草帽,那不是咱们毛主席老人家。”
当张有万将《探亲路上》在中南海表演的时候,获得了一致赞扬。“那是多大的荣誉啊,那情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是文化部先选,没选上的人都大哭,有的大男人也在那哭。”张有万回忆说,那次表演,中央领导接见了所有演员,还和他们拍大合影,“国务院招待我们吃饭,我第一次喝到茅台酒。”
此后,他还陆续创作了《蓝采和嬉戏张果老》《娶亲》《拉毛驴的小女婿》等作品,最让他高兴的是他的作品不仅被摄入电影《泥土的芳香》及电视片《中国风》《源泉》《民舞集锦》等中,他还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家代表出访美国、法国、瑞士、荷兰等国家表演跑驴,将中国传统艺术传向世界。
非遗传承人的社会责任
没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张有万,身上时刻都带着一个小本,他会把生活中的点滴随时记下,作为创作的灵感和素材,甚至人们在交谈中的表情,也会被他编排进舞蹈里。“慢步闪腰”、“上坡步”、“下坡步”、“过河步”、“小跑步”、“大跑步”、“撒欢跳”等都是张有万表演跑驴的基本动作,还有“惊驴打斗”、“陷泥救驴”、“双人骑驴”、“太平跳跃”等著名的动作组合。他即兴作舞,常以夸张的形象动态、风趣的舞姿、滑稽的嬉逗、幽默的演唱道白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引发观众的阵阵笑声。
近年来,作为靖边跑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张有万,积极开展跑驴传承活动,他举办跑驴培训班,还免费招收徒弟。“我们到大学去表演,受到意料之外的欢迎。我没想到在人们眼中不起眼的民间艺术能让大学生们非常欣赏和喜欢。”张有万说,虽然欣赏,但很少有人想学习跑驴。
“只要有人想学,我就会倾囊相授。但现在的社会,年轻人对跑驴这一类的传统技艺不感兴趣,觉得没出息,也不挣钱。在这样的观念下,传承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张有万不无唏嘘地说,自己会尽最大的努力,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让跑驴这样的技艺真正走进社会、得到传承。
接下来,他会继续努力扩大培训班的规模,争取举办“跑驴”项目的非遗展出等,在传承非遗的这条道路上开拓出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