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崔富生
镇长:刘 军
值班电话:0912-4871213
青阳岔镇位于靖边县城东南58公里处,地处大理河上游,307国道横穿而过,属白于山区,是靖边县的东大门。2002年撤乡并镇时原畔沟乡并入了青阳岔镇,青阳岔北接本县高家沟乡、龙洲乡,南与子长县、安塞县接壤,西靠本县小河乡,东邻横山石湾镇、双城乡;平均海拔1400米,年平均降水量380mm左右,无霜期165天左右;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走向,由山、沟、梁、峁、坡构成,自然条件极差。
青阳岔镇是靖边县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共靖边县委的诞生地。早在1932年共产党就派人在青阳岔一带秘密活动,成立了党的地下组织,1934年解放,成为早期解放的革命老区。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时,与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在这里生活和战斗13个昼夜,目前毛主席旧居保存完好,是全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青阳岔镇总土地面积30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30个村民小组,共有4329户,14865人,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10元,现有耕地60255亩,其中水地5500亩,坝滩地18150亩,山坡地36605亩,人均拥有耕地4.1亩, 2007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7065吨,人均口粮475公斤。现有林地2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5346亩,有草地26075亩。有大家畜1503头,羊子存栏6.5万只,猪存栏2688头,家禽存栏3.8万只。
全镇有党支部24个,其中机关支部3个,有正式党员599名,其中干部党员68名,农民党员531名,女党员76名;有机关单位15个,干部职工243人,其中镇政府干部82人(女干部22人,离岗干部2人),中专学历占10%,大专以上学历占90%;有科级领导干部14人,领导干部平均年龄36岁,大专学历3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1人。
全镇共有学校8所,其中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6所,幼儿园1所,有教职工105人(女职工34人),中专学历占10%,大专以上学历占90%,在校学生1185人,其中中学生385人,教师合格率为100%。
青阳岔镇于1998年实现计划生育“三为主”,2004年创建为市级计划生育优秀服务站。现有育龄妇女3111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513人,已婚育龄妇女中,零孩102人,一孩613人(独男613人),二孩942人(双女30户,已结扎17户),多孩856人,现已领取独生子女证285人,其中独女领证4户,累计采取节育措施2359人,节育率达93.9%。
青阳岔镇属于贫困乡镇,现有贫困户898户,贫困人口1550人。现有五保户61户62人,每人每年享受1500元的生活补助,300元取暖费;有低保户636户1560人,人均每年享受420元生活补助;享受定期定量的优抚军人有54人,年共享受金额达22.5万元;享受义务兵家属优待金12户,每户每年享受2400元。
青阳岔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九十年代初兰州军区后勤部在青阳岔镇打成第一口油井,从此揭开了青阳岔镇石油开发序幕,截止目前全镇共有油井1120口,其中生产井995口,日产原油500余吨,日产值达200多万元。
由于石油开发,给青阳岔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个体工商户达120多家,尤其是运输业发展速度较快,全镇拥有各类机动车辆1400多辆。全镇21个村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11个村吃上了自来水;6个村通了有线电视;20个村通了程控电话,用户达1700多户;移动用户达3000多户。全镇已建成小康村5个,其中省级1个(黄家湾村),市级4个(青阳岔村、阳坪村、桃树峁村、卧牛城村),有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个(阳坪村)。2001年被命名为市级文明乡镇,200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镇”,同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