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代人”同看《平凡的世界》 颜值太高旁白出戏“平凡”的味道不太对
观众对于小说改编剧总是很关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开播后更甚,因为期待中还带了几分敬畏。剧版《平凡的世界》确实是高度还原了小说中的情景,连原著小说的开篇“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的描写也用电脑特效制作出来,好评声不断,但漏洞也出来了。60后、70后看故事,认为和原著相比味道不对;80后、90后看演员,帅哥美女少了艰辛岁月中的沧桑感。不过,主创们曾表示,《平凡的世界》的震撼力会在后面几集中慢慢体现出来,希望剧版会越来越好。
味道不对 看了这部剧更怀念小说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被称为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拥有众多的拥趸。剧版播出后,不少60后、70后读者反映,剧版《平凡的世界》和原著相比味道不对,看不下去了。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张先生回忆说,“小说《平凡的世界》就像一面生活的镜子,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些相类似的成长经历,所以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会让我们泪流满面。剧版看似想面面俱到,高度还原小说,但又苦于时长有限,因此个别段落完成得很是粗糙。”70后的刘女士坦言,“其实,小说的文字写得很富有画面感,当年看小说的时候,我脑海里就会呈现出相应的画面。看剧版的时候,不由自主就将人物、故事与原著对照,无奈与我想象中的一点也不一样。也许对于已被原著深深打动的人来说,再看电视剧都会有所失望吧。”
小说《平凡的世界》曾经奠定了几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虽然剧版高度还原了小说的情景,却失去了几分味道,这不禁让小说拥趸更加怀念起了原著,有网友就表示,与其追看电视剧,不如把小说再读读。
颜值太高 少了岁月留下怀念的沧桑感
60后、70后观众关心的是电视剧对原著的还原,而80后、90后观众对演员的表现更多了一种期待。《平凡的世界》剧组是相当有诚意的,不论是故事还原,还是场景、服装等细节上都下了一番功夫,演员们不仅体验了农村生活,还为了演好角色而减肥。虽然剧中的主演们都挺尽力的,但“史上颜值最高的农村剧”依然成了槽点。
有网友评价说,演员的脸太干净光滑,红光满面,没有艰苦岁月留下的沧桑感,而且剧中演员身上的衣服也太新。袁弘饰演的孙少平被吐槽最多,“袁弘的眉目间带着一股洋气,似乎离黄土高原远了些。”为了演好吃不饱的青年孙少平,袁弘特意减了20斤,尽管如此还是被网友吐槽道:“孙少平哪里像是每天中午只吃剩菜加两个黑馍馍的苦孩子!”还有网友说,“袁弘虽然穿着破衣烂鞋灰头土脸,那发型却还是让人觉得很潮。”甚至还有观众调侃说,有的演员天生不适合诠释这样的角色,怎么看他们都融不到角色中去,还有女演员精致的小眼线小眼影,直接让人跳戏。
旁白出戏 撞音舌尖和动物世界
“那是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随着开篇的画外叙述,故事回到了小说中的双水村。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了高度忠实原著,用了一个很“笨”的办法,将剧中一些无法呈现的画面用画外音弥补。这些旁白虽然确实帮助观众迅速地重拾了记忆,但也恰恰是这些冗长的旁白,让观众很“跳戏”。
有网友调侃说,“三句台词五句旁白”的大篇幅画外音撞音《舌尖上的中国》,“袁弘吃着馍,配着旁白,真以为在看《舌尖》”。还有读者表示,旁白听起来像《舌尖》,有时又像是《动物世界》,这样的设置太出戏了。看过原著的90后大学生晏同学表示:剧中很多画外音的内容其实都是从原著中直接引用的,有着当时的词汇和语境,确实可以帮助观众去了解小说,但这样的方法用尽过“猛”,有时让观众迟迟进不了戏。
语言混杂 不利众对于观陕北话的了解
剧版《平凡的世界》中陕北话夹杂着普通话也让观众感到别扭。有网友评价说,“听着半生不熟的陕西方言再夹杂着一两句普通话真的要醉了。”还有观众表示,方言太乱啦,一会儿陕北话,一会儿关中话,一会儿又是普通话,太跳戏了。有读者说最让人失望和无法理解就是,“演员一会儿说‘我’,一会儿说‘额’。甚至城里上学的人说‘额’,而农村人却一口一口地说‘我’。”
路遥文学奖发起人高玉涛在看完剧版后表示,“太失望、太可惜了!”。他还转述了一些熟悉路遥及其作品的人士的观点,“最最不可理解的是语言乱成一锅粥,城里工作和上学的讲着半调子方言,农村老头老太太却说着普通话,还有不少人操着关中方言,与其这样弄巧成拙,还不如就用普通话,反正面对的是全国的观众,又不是只给陕北人看。”他认为,剧版语言的混杂会让不了解陕北文化的人误认为陕北话就是这样不伦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