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堡在陕西省靖边县境内,从县城张家畔出发,过五台,穿长城,下西梁坬,行22千米即可到达。龙州堡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称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王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
龙州在汉代也称龙城或龙城关,东有操练兵丁的校场滩,南傍大台的天然石壁,西靠老虎脑山麓,北倚秦长城,地势险要,可守可攻,是抗击匈奴入侵的前沿阵地。可以推想在那个年代,秦时明月,汉家关隘,飞将挽弓,胡马奋蹄,经常有战争发生,汉匈两国互有胜败。直到南匈奴归附,王昭君和亲,这种局面才有所缓和。
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龙州为大夏辖地,再无边塞纠纷,多民族杂居,互相融合,和平共处,大片粮田变为牧场,也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北宋,龙州隶属夏州。其时党项族李继迁家族在西北称雄,建立了西夏政权,经常因土地、人口、资源和北宋发生战争,边境不得安宁。为了防止和抗击西夏的入侵,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派军驻守龙州,又建新的兵营,名曰石堡寨,当地人称之范仲淹哨马营。其寨临水驾岭,依山锁险,“阔数十丈余,高十数丈,四面绝壁,南通一径”,“虏不敢仰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寨守无虞”,并在峭壁上开凿十余孔洞窟,深8米左右,高1.8米不等,宽3米有余,用栈道连接,互可通行,储军粮,藏兵器,以防敌军围困久不撤兵。石堡寨是理想的军事要塞,也是北宋和西夏互相争夺的战略要地。由于范仲淹凭借边防线的各个堡寨,成功地阻击了西夏南侵,所以被西夏人称之为“小范老子”。也许是某年秋天,范仲淹视察石堡寨,看到民生凋蔽,田园荒废,战争频繁,将士疲惫,此刻心潮起伏,思绪联翩,即兴吟咏了传世名篇《渔家傲·秋思》,留下了“长烟落日孤城闭,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千古名句。
龙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可以扼晋陕,可以通关中,可以连漠北,自汉朝以来始终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明朝建立以后,逃往河套地区的蒙元残余军事力量,经常快马轻兵侵袭骚扰边防和内地,百姓苦不堪言。但龙城关因元朝武备废驰,设施损坏;石堡寨则地域狭窄,屯兵不多。于是,成化五年(1469),延绥巡抚王锐奉旨在鸦儿巷另筑新城,取名为龙州堡。
龙州堡城地势平坦,依山傍水,系极冲之地。北邻清平堡17.5千米,南毗镇靖堡20千米,城周长约1600米,墙高7米多,有东西城门,建楼舍九座。七年(1471),余子俊继任巡抚,翌年移兵驻防,把总为军事长官。十年(1474),借自然之雄奇,地形之险峻,修筑了延绥长城(俗称边墙)。龙州堡在里首,距长城2.5千米,沿长城巡逻瞭望17千米,20座墩台,成为延绥长城的36营堡之一,也是靖边卫内的5堡之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东西扼要、榆定中分”,鼎盛时有兵丁557名,马、骡247匹。堡城内多为驻军将士,每日操兵练马,以御来犯之敌,并在长城烽火台传递军事信息。万历六年(1578),堡城又砖砌牌墙垛口,使其更加坚固,在抗击蒙元残军的侵袭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系靖边县国资办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