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报道 / 三大攻坚战 / 精准扶贫 / 正文

靖边:干旱之年,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07-30 08:44 作者:王笑天
      本报讯(王笑天) 2020年,榆林市遭遇25年来最为严重的春夏连旱,据央视6月下旬的报道,全市数百万亩耕地因干旱无法播种。
    根据我县气象部门的统计,1至7月中旬,靖边降水量143.3毫米,较历年同期(174.7毫米)偏少18%;4月底,我县还遭遇了较为严重的冻灾,近8万亩农作物受灾;6月28日,我县突发风雹灾害,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13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27万亩、绝收0.38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93.39万元。
  “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我县春播面积却呈现出逆势上升的态势,播种面积由去年的120万亩增加到今年的148.8万亩,旱作农业推广项目也从去年的25万亩增长到今年的26.94万亩。”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翔宇介绍。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与我县大力实施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陕西省旱区提高水资源利用促进应对气候变化农业技术合作(简称TCP)项目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县在实施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和TCP项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适合黄土高原区自然条件下旱作节水技术模式,并大力向农民推广,逐步拥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月中旬,在三岔渠村覆膜减量替代技术示范区,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软体集雨窖现场安装培训会正在召开,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窖体放线、挖坑、开槽等工序重点的注意事项,企业技术员现场演示了安装过程。
“软体集雨窖的安装和推广在我县属首例,软体集雨窖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集成运用,开辟了靖边旱作节水农业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吴清亮介绍。据了解,我县今年累计建设软体集雨窖104个,建成后可一次性收集雨水2000方,软体集雨窖项目涉及6个乡镇2个便民服务中心,将为我县抗旱保春播工作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这是全县今年抗旱保春播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靖边县以三岔渠便民服务中心为核心,辐射王渠则、席麻湾、东坑等镇,以全县中部涧地区为主,在占据全县1/6土地面积上着力打造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区。
    据介绍,正在打造的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区在三岔渠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了四大试验示范区,分别是旱作节水农业覆膜减量替代技术示范区、蓄水保墒技术示范区、高质高效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区和综合研究试验区。主要示范推广以半膜覆盖替代全膜覆盖、以保水剂替代半膜覆盖、以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传统塑料薄膜的覆膜减量替代技术;以设施棚面、窖面或专门铺设的集雨面收集雨水,蓄积于软体集雨窖池中,配套滴灌、注灌等设备进行补充灌溉的软体集雨补灌技术;配置墒情监测设备,开展土壤墒情监测,科学制定灌溉制度,合理确定灌溉时间和灌溉水量,以达到节水目的的测墒适时灌溉技术以及增密度提单产栽培技术等四大旱作农业的最新实用技术。
目前,靖边县正在筹备“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现场会”和“全省马铃薯全程全面机械化作业现场演示会”。7月16日,靖边县委书记刘维平在调研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现场会筹备工作时表示,今年靖边县承建全国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区,是该县近年来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将促使该县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飞跃式发展,必将推动靖边农业走上提质增效的新征程。
网络编辑:贺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