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靳艳 白凌燕) 方正整齐的水稻田安详地环绕在山丘周围,安逸地享受着农民的呵护。几年前,这里的水稻田被分割得七七八八、农民在稻田里胡乱奔跑。“要是能把这些分散的几块地合成一块就好了”“要是能多点地就好了”黄蒿界镇马季沟村村民们都如此向往着。
2013年,梦想照进现实,马季沟村因地制宜运用“三变”改革,帮助村民们实现了“只种一块田”的梦想,也开启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致富新路子。
冯永社的好光景
冯永社二十多岁时老婆给他生了个儿子,那之后他变得更加勤奋了,每天日升而出、日落而息,但好景不长,孩子八岁时因发烧患上了脑膜炎。为了给孩子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但孩子还是患上了智力障碍。“哎,怪我没本事,只求以后咱不在了,他还能吃上饭。”冯永社红着眼走向那分散的十几亩水稻田又去干活了。
冯永社家里总共有十多亩水稻田,却因多种原因被分成了十几块,必须要等水流经每一块地后才能插秧,这一套流程下来少则半个月,多则个把月也不止。冯永社心心念念期待着这地能凑成一块,或者有人租了去也行,至少自己干不动的时候,儿子也有经济来源。离他不远的老王也时常说:“弄个机器来,因为地界小,机器头在自己家地畔,屁股就跑人家地畔上了,每天还得因为这拌嘴。”希望土地早日实现集中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这些愿望渐渐地在马季沟村村民的心中萌芽。
2013年11月,这个“嫩芽”开始茁壮成长。村两委感知到村民的想法,也看到了现实中人地矛盾的严峻。在县级文件“三变”改革的指引下,马季沟村开始计划整合水浇地,开发旱作地,挖掘无效益荒地。
“我赞成!”冯永社在村里民主会议上第一个举手支持,主动将自己家的200亩地就转给村集体。接二连三地一只只手都举了起来,但仍存在反对的声音,“这地收回去了,你们村集体怎么保证能赚了钱?赚了钱是按面积分还是按人头分?”大家又你一句我一句放下了手。“大家放心,地收回来我们村集体会统一管理,分红也会根据各村民小组实际情况指定不同的标准……你们以后就是用土地入股的股民了!”第一天的会议并未结束,村民们白天种地、晚上开会,2014年11月,终于同意了原来的水浇地由村集体统一管理耕地。“我的好光景就要来了。”冯永社在敲定整合的那天乐得整晚无眠。
马季沟的改革路
整合了分散的水稻田,村两委开始测量、验收,这一算,比原来人均实际耕地多出了80余亩,原来,曾经作为地界的土梁子、还有一些边边角角的旮旯通过整合都能利用起来。可这如何划分股权又成了新的问题,土地少的不愿意按人算,人多的不愿意按土地算。
白家沟村小组郭兆元等4户因不满股权计算方式拒不领取分红,这件事情村两委上门多次都未得到解决,便立即向县委农工部请示。农工部副部长张宏对马季沟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关于马季沟村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的调查与思考》的调研报告。
县委、县政府等主要领导干部多次深入马季沟村调研,确定了马季沟村“党建领航、改革助推、统分联动、村社双强、共同小康”的改革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召开现场推进会,要求发改、财政、农林水牧等部门全力支持马季沟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黄蒿界镇党委还选派7名业务骨干组成工作组,主抓“三变”改革。从那之后的一年里,大大小小的会议加起来有200次,最终,马季沟村根据7个自然村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股算方式。
股权设置上以动态股为主,动态静态相结合;第二种既设土地股,又设有人口股。这样一来,人口多、土地多这两种特殊情况得到了均衡化分配方式。
村里干部们把这一方式层层上报给县里,在县级派人调研分析后确定马季沟村可以采用这一因地制宜的股权设置方式。这下,村两委总算松了口气。
荒凉地的新希望
各家各户都得到了满意的分配方式,就连不愿意流转土地的鲁震也主动找到村两委负责人参加土地整合。水稻田里,村民再也不用挤着身子插秧、因多占几分地而吵个没完。现在,如玉带般绵延着的水稻田里秩序井然,村民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你今天挣了几分?”“你一天能领多少钱?”变身股民的村民还能再来务工挣钱,一块地的多效能让人不得不赞叹“三变”改革的妙!
其乐融融的景象并没有让这个村子止步于此。村两委又瞅上了村里那些没有效益的荒地,2018年,整合了365亩无效益荒地,通过县委县政府的引荐,签约新疆宏泰金汇吊装工程有限公司,注册2000万元成立了靖边县珂洋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在马季沟村发展羊子养殖深加工产业。
该企业入驻的养羊项目也与传统养羊有所不同,以湖洋养殖项目为主,种羊场和母羊场33亩,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饲草种植、托管代养、务工增收”四种方式实现多渠道增收。
为了保障羊肉达标,由该企业投资6500万余元建设办公、诊疗室及生活用房20间,饲草棚、仓库2100平方米,青贮池1600立方米,饲草基地1000余亩。在发展养羊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传统农作物——玉米的发展。过去,这个小村庄仅以玉米为主要粮食填饱肚子,现在该公司以1500元/亩的价格收购农户家的青贮玉米和饲草。“玉米价格不高,以前都自己吃了,现在卖了玉米还能买点没吃过的蔬菜。”马永社的切身体会也是这个村子里家家户户的体会。
“这块土地有32亩,这里将建几座冷库和加工车间,还可以为这里的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黄蒿界镇党委书记贺秉政信心十足。
看着平整的地基,未来美好的图景似乎已在眼前;听着村民爽朗的笑声,前行路上的一切困难好像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