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报道 / 三大攻坚战 / 精准扶贫 / 正文

大滩村:村集体收入一年增长20万元

来源:靖边新闻信息网 发布时间:2020-06-08 09:22 作者:樊悦
      本报讯(樊悦) 近日,在宁条梁镇大滩村的藜麦加工厂,现代化的大型机器隆隆作响,穿着工作服、戴着白手套的产业工人们正忙碌地在车间里定量装袋、贴商标,一件件“高大上”的精装农特产品瞬间“出炉”。
    据大滩村合作社负责人李强介绍,穿着工作服、戴着白手套的产业工人大部分都是村里的贫困户,眼前现代化的厂房曾是废弃的校舍,而这一切的改变和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的帮扶是分不开的。
调整产业结构 打造持续“造血”产业
    大滩村位于白于山腹地,由于年轻人外出,大量土地撂荒,村集体经济弱化,出现了“穷家难当,无钱办事”的困境。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大滩村的帮扶单位——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与该村决定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藜麦产业。在帮扶单位的全力支持下,大滩村盘活废弃的校舍和撂荒的土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走上了一条“合作社+农户+消费扶贫”的产业发展之路。
藜麦耐寒、耐旱、耐盐性,是一种环境适应性强的高山作物,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多酚等营养成分,是市场上非常走俏的保健食品。
 为了消除当地村民的顾虑,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免费为村民发放优良种子,并按每公斤10元的保底价收购,这样一来村民就吃下了“定心丸”。2019年,全村统一种植了500亩藜麦,平均亩产150公斤,可实现平均每亩增收1500元左右。雷刚是雷山村小组的村民,去年他一共种植了4亩藜麦,去掉成本后,一亩地纯利润达到2000元,是他以前种旱地玉米收入的3倍。
史小琴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她除了自己种植藜麦外,还在藜麦加工厂当起了产业工人,一天164元的工资。除此之外,一部分在集体经济中以资金入股的贫困户还有20%的分红。
延长产业链条 壮大村集体经济
    如何让这一产业真正造福当地,对此,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又先后投资109万元将废弃的校舍改造成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厂房,将藜麦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从而增加附加值。
在大滩村藜麦加工厂厂房里,合作社负责人李强说:“这些没有经过深加工的藜麦,市场售价一公斤最多10元,但经过精细加工和品牌运营后,我们一公斤卖到40元至50元。在帮扶单位的倾心帮扶下,我们村集体收入去年从零增长到20万元,真是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可以‘生肌造血’的致富产业。”
    有钱了,大滩村没有“一分了之”,而是专门给贫困户设立了工勤、保洁、护林等7个公益岗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村集体给他们发工资。这样既能避免用集体资产养“懒汉”,又能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此外,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和大滩村每年又各拿出5万元设立孝德基金,为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米、面、食用油等。
打破村域界限 共闯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大滩村的村民在藜麦种植中尝到“甜头”后,开始带动周围镇村的村民扩大藜麦种植面积。“去年,我们不仅带动周边中山涧镇、席麻湾镇一起发展藜麦产业,还把产业拓展到毗邻的定边县路庄村、延安市吴起县长城镇等地。目前,藜麦种植规模已突破4000亩,藜麦产业成了白于山区的‘新宠’。”宁条梁镇党委书记李旭深说。
    大滩村的农产品加工厂还为周围镇村种植的藜麦解决了深加工、销路问题,周围镇村也为大滩村的藜麦加工厂解决了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在脱贫攻坚和发展村集体经济上,发展‘带不走’的产业是根本之策。同时,我们也应该打破村域、镇域,甚至县域的局限,让各村抱团取暖、优势互补,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李旭深颇有感触地说。
网络编辑:贺冬瑞